在某些医院,做一名大夫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病人刚一入院就诊,立马被“发配”去做N项名目繁多的检查。一个“套餐”做下来,数千的检查费花出去,当病人小心翼翼地拿着检查单回来的时候,大夫只扫一眼(速度之快,令人怀疑他究竟有没有看清检查单上的数据),就立马开药了。这种快餐式问诊的方法,仅仅将患者当做了生钱的机器,而由此导致的就医乱象也难免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日前,因脑出血在泰州某医院住院4天的75岁老汉杨秀明,短短4天时间内,共缴纳113项费用,总计7020元,其中竟然包括一项“阴道分泌物检查,1次,5元”(8月24日《扬子晚报》);7月初,在番禺出生不到一周的一名婴儿,79小时内被做了189项检查,其中包括艾滋病、梅毒、类风湿、糖尿病等项目,花费近6000元;5月初,广州一名5岁女童误吞一枚弯针,在医院诊治过程中,检查项目多达217项,其中包括艾滋、梅毒、类风湿等。最后女孩通过大便自行将弯针排出,但医疗费却高达3366元……(综合媒体报道)
不少患者面对密密麻麻的检查明细,虽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也只能抱着“医生让检查就检查”的心态去“被就诊”,一些医院借检查之名“捞钱牟利”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古今医统》中提到:“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而现在一些医生诊病的过程,完全“套餐化”“公式化”,不论病情如何,一律打包做统一检查,丝毫没有因“病”制宜的精神。
一代名医裘法祖的医疗理念是“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而湖北“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开过二角七分钱的药方,仅仅靠着一副听诊器,一双手,在从医25年的经历中,也治好了数以百计的病人。可见,高昂的检查套餐,并不代表着诊疗水平的保障,反而成了一些医院一些医生借机“偷懒”捞钱的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就医乱象的新闻爆出之后,除了第一时间“婴儿查梅毒、女童查艾滋”等劲爆的字眼吸引读者关注之外,这些患者就诊被高价“套餐”之后,多交的费用是否得到了退还?乱收费的医院和医生是否得到应有的处理?所有病人做同样检查的套餐项目是否得到改进……鲜有后续跟进。没有看到有关部门出来回应,没有看到不合理的收费被悉数退回,没有看到相关责任人被批评问责。乱收费乱作为“成本”如此之低,风险如此之小,也就难怪此类“雷人”医疗事件层出不穷了。
患者就诊再三遭遇“套餐”式服务,似乎已经渐有招致人们审丑疲劳的态势,触及了医疗的积弊。“治”这些乱象,当然有赖于医生医德的提高,医风的匡正,及医改的加紧进行,但当前当务之急是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管起来,严加督查、严肃处理才足以吓阻类似乱作为。另外,由于医疗领域的专业性极强,因此依靠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更不现实,还应当规范检查,将医院就诊检查项目分条析理,落实每一种病种的应检项目,给“套餐”式问诊带上制度的笼头。唯有多管齐下,才有可能杜绝老汉做妇检闹剧的再次上演。
刘晶瑶(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