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天潘:“博士大国”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流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13:35  华商晨报

  博士,这个原本大学象牙塔里最为顶端的群体,他们应该是深居简出,专注于学术或者热衷科研,甚至被视为书呆子都毫不在意的一群人,现如今却经常成为公众舆论的旋涡中心,不得不时常处于聚光灯之下,接受来自社会的审视。

  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所著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出炉,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8月25日《长江日报》)

  硕士博士等研究生成为“学术民工”这个说法由来已久,而这个调查再次验证了这个现象的存在。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问题中浅层的部分,更严重的是,中国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已经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而这个“博士大国”则是属于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典型流弊。

  就目前来说,读博士好像变成很多人获取文化资本的渠道,“博士”变成了“搏仕”,纯粹为了科研与学术而读博的人凤毛麟角。还有的就是一些官员或者老板,将博士头衔作为炫耀的资本,或者为仕途添加筹码,总之,读博士的动机很大一部分出于功利化的驱使,与学术科研八竿子打不着了。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他担忧学术权力市场化,各式各样的博士学位开始泛滥。而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进一步透露,相当数量的官员读博,都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的职权,动用公款混取文凭。在入学考试、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一些官员都是靠各种“聪明手段”来实现的。

  与欧美各大学的“宽进严出”博士培养机制相比,我们的博士培养基本上已经变成“宽进宽出”了,这样迥然不同的进出机制,就导致了迥然不同的人才产出,各种沽名钓誉的人最后都能顺利拿到学位,于是这样的博士大国,其价值贬值就成了必然。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最根本的事业,而高端教育则直接是国家之间“真刀真枪”比试的武器,博士人才必须作为一个国家科研与学术的顶尖与核心力量,为国家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价值,而不是为官场培养后备军。但是我们现在依靠这样一些“高端人才”,拿什么和那些拥有严格博士教育机制的国家竞争呢?国家间科技与文化竞争力的比赛还没开始比试,我们就已经在起跑线上远远落后了。所以,不断爆出问题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着手改善之。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12,423
踩:586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