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央企红利填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命题再出新提法。据报道,在8月底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人大财经委在其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中提出,“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部分用于补充社保资金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日)
这些年,央企赚钱赚到手软,年年都能创出天量的利润。这些利润都用到哪里去了?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文件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支出范围,应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统筹安排确定,“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但事实上,2010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用于社会保障类支出只有15亿元,自2008年以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68%用于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和重组改建,只有不到1%的部分和社会保障有关。
市场化改革之后,央企成了一个怪物,它能够在一个买方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里维持垄断定价地位,这是央企能获得巨额利润的主要原因。然而央企还不满足于此,在不断巩固其垄断地位的同时,还在大举向竞争性行业扩张,地价不断被炒高央企就居功至伟。侵入竞争性领域实质上是在与民争利。国企把持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些主要行业,导致民企发展空间逼仄,这已经严重伤害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500家最大民营企业的利润加起来还不如2家最能赚钱的央企。另有公开资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央企的存在不仅挤占了经济的发展空间,而且扼杀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此而言,央企对社会的贡献确是乏善可陈。
在先发国家,也存在为数不多的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使命完全不同于市场化企业,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因而这类企业被称之为“公共企业”。反观我们的央企,在经过市场化改造之后,马上变身为一个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干的净是与民企争利、向民众索要高价的勾当,哪里还有“公共性”企业的影子。鉴于央企完全背离了其应有的使命,这几年张维迎教授、陈志武教授不断地呼吁,应该把央企的股份均分给全国人民。
这的确是解决央企问题最彻底的办法,但众所周知,这种改革在目前完全没有实施的可能。目前看起来,人大动议的将央企利润用于充实社保基金的提议,倒是一个在现有格局下更具可行性的方案。目前社保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什么社保基金投入还严重不足呢?一方面在于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保投入的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可以从央企的巨额利润中找到原因,大量的财富其实是进入了央企自己的钱袋子,让央企自己坐收坐支。如今把央企利润拿来补充社保基金,还谈不上是央企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只不过是在还以前的欠账而已。
道理很清楚,但能不能落实令人担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告诉我们,少数个体比多数人能够更有效地联合起来,形成利益集团展开集体行动。打破这种格局必须要有激烈的行动。故而,人大报告谋求改变一些提法还是不够的,为了对抗央企利益集团可以预见的强力反弹,非常有必要由人大来立法,将央企利润的使用固化为国家意志。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