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数千万初中生9月1日起进入新学年,但在滁州等五个安徽地级市及下辖的二十六个县(市、区)还有大量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截至本文撰写时尚未领到新学年的英语课本。各学校按课程表设定的英语课教学,因没有教材只能安排学生先行背读已学过的英语单词。
事件缘于8月27日,安徽省教育厅下发文件称,阜阳、宿州、滁州、淮南、蚌埠五个地市初中三个年级重新选用新版本的英语教材,所涉的英语教材近100万册。而此时离开学日期只有四天时间。
9月2日,恰逢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与会记者自然不会放过安徽“教材事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仅含糊答复称“无论如何要确保孩子们在开学的时候能够有教材使用”;至于临时更换教材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该发言人只能以“这是新闻出版部门负责的事情”来作答。
其实,教育部就规范教材使用,于2005年发过专门文件,主旨是各省虽有教材选择和更换自由,但必须遵循从初中或高中第一学年更换的原则。具体讲,初一教材可以另选版本,但初二和初三则不允许。因为,中途换教材犹如临战换将,影响学生成绩和教师授课质量。
很明显,滁州等五地中途更换教材,违背教育部“红头文件”确立的“换教”原则。但滁州等地的违规做法事先却经过了安徽省教育厅发文认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受巨额利益诱惑不能自已。利益即回扣——接受央视采访的教材出版界人士承认,回扣一般有10%左右。其实,无需央视揭露,在学生家长眼里,这属公开秘密。滁州等地更换初中英语教材总量过百万册,假如教材每册10元,多达百万册教材的回扣是个什么概念,账人人会算。
这些年,尽管“教材腐败”触目惊心,但在百姓眼里却早已闻腐而波澜不惊,他们已见了不少校长和教育官员因教材回扣而进大牢,再闻“教材腐败”新案,若有人拿来作为茶余饭后谈资,会被视为此人实在“背时”得可以。
现实的无奈在于,“教材腐败”背后的回扣若归个人或小团体消受,且因分赃不均而东窗事发,主事者有可能遭法律惩罚;而若“教材腐败”收益进了学校或部门的“小金库”,现有《刑法》则难以对这种行为的主事者入罪量刑。无论商业回扣还是背后的“小金库”,只要系“集体所为”,直到今天仍仅被定义为“不正之风”,而可大事化小。
就事论理,商业回扣原本就系市场经济伴生物,解放前的中国,商业回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商规”之一。可在有识者眼里,商业回扣的交易主体在国外或在民国时期都是“私商”,而在当代中国,许多商业回扣的交易主体之一方或双方,却异化为“官商”甚至就是公权力机关。这样,明明是犯罪行为,就被混同为一般市场交易允许的商业回扣。当然,在舆论压力下,类似举动不少被定性为性质含混的“不正之风”而作罢。
安徽“教材事件”若作“严肃查处”,其性质也只能定义为“违纪违规”,这就意味着,这类公权力谋利之“勾当”每年都将继续发生,最多是表现形式有所区别罢了。无奈之下,有必要对教材发行的历史过程作一简略回顾:
新世纪前,教材编发基本归“人教”(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统吃,教材奇贵。于是,舆论呼吁打破“教材垄断”,结果,教材发行开启一条缝,各省“省教”(各省的教育出版社)都可从中分一杯羹。引进竞争原本一可提高教材质量,二可降低教材价格,不少评论当年作如此乐观分析。没料想,垄断虽被“相对打破”,但僧多粥少导致的恶性竞争随之相伴,回扣大行其道,害校长和教育官员无数。利诱及权衡之下,吃回扣者更由个人嬗变为“集体”,既可规避司法打击,又能让回扣最终流入众“个人”腰包,而政府信用受损,家长为“教材腐败”买单,社会风气则更加败坏。
点破教材发行计划与市场的两难选择,并非说我们主张教材发行重走计划垄断老路。我们只想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光有市场化改革而缺乏“其他改革”为之配套,市场必然走形变味,往往弄成播下种龙收获跳蚤那般无奈,这样的无奈在当下的国内所在多有,“教材事件”只是诠释无奈的最新案例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