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洪溥:房产中介行业不该成为调控死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10:57  南方都市报

  摘要:有关政府部门对于中介行业监管长期以来的不作为,其产生的恶果就是盲目发展、野蛮生长。由于目前根本没有多少正式的规矩来约束这个门槛低、来钱快的服务行业,所以在业内谈及违规经营几成笑柄。

  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词语是“压缩产能”、“结构调整”。一名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官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会灵活运用这套词儿,那绝对不能享有“与时俱进”这样的时髦称号。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当调控的板子毫无顾忌地拍向工业领域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时候,在对房地产行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时候,却根本没人在意,房地产中介行业也是最大的产能过剩行业。满街门店、遍地中介,不仅耗费人力资源,而且增加交易成本,更制造了不少市场乱象,问题俯拾皆是,亟待调控政策出台,以压缩行业规模、提高市场效率。

  现在,要问到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当前的房地产中介行业有多少家机构、有多少万从业人员,估计没人说得清楚。这也难怪,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这个行业的管理,和对其他服务行业的管理手段一样,所谓对口管理就是直接收费。再高级一点,就是增加一个部门来搞职业资质认证,用考试的手段间接收费,根本没人关心自己收过费的这些中介公司、门店干了些什么。在北京还曾闹出了一家大型中介公司老总被作为“黑老大”起诉的新闻,事发后,当然涉事公司需要换个名字重入江湖,隐姓埋名还算是悔过之举。但对此负有直接管理、监督责任的部门和主事者却无动于衷、毫发无伤,隐身幕后继续尸位素餐。

  有关政府部门对于中介行业监管长期以来的不作为,其产生的恶果就是盲目发展、野蛮生长。由于目前根本没有多少正式的规矩来约束这个门槛低、来钱快的服务行业,所以在业内谈及违规经营几成笑柄。这一无法无天的风气也直接造成了这个行业虽有极多据说完全具备官方认证资质的从业者,但他们几乎全无法律、法规以及规则意识。近日有媒体惊爆,说部分中介竟协助购房人进行收入资质造假……其实记者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与司空见惯的垫资收购(等于替代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职能)、拆改房屋、屏蔽信息、哄抬楼价、吞没押金之类的行为比起来,给人提供假收入证明,至多算是“办假证”范畴的小问题,根本算不得什么。

  直观地看,房地产中介行业是个服务内容单薄得无以复加的行业。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当下,中介至多在侧面摇笔鼓舌忽悠撮合。但即使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作用,也竟能取得成交总价平均3%,高至6%的佣金回报。在楼市最疯狂的年份,房产中介行业中更有不少年轻人凭借欺诈、投机等手段,毫无愧色地挣到十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年薪。众所周知,多数外销工厂一单利润率不过几个点,生产线上辛苦三班倒的工人年所得至多一万多元。而一个门脸一个头儿,整张纸板立街头,就可以坐地收钱,获得比辛苦劳动更高的薪酬。这当然诱使大量青年投身其中,寄望于与中国历史上畸形发育最快的行业——— 房地产一起成长。

  但遗憾的是,纯粹的房产中介业务毕竟模式单一,随着房租等经营费用提升,纯粹依靠撮合交易、收取佣金很难维持较高收益。加上从业者浸淫其中,食髓知味,迫切需要随着年资日益提升劳动回报。主客观原因结合,促使这个行业自动异化,非常规手段的越界妄为成为业内通例,所获暴利用以维持越来越庞大的人工费用和应对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

  有鉴于此,国内房产中介行为既失范,且已泛滥成灾,那么住建部门宜尽早出面牵头,从至少三方面出台措施:一是严格准入制度,不仅对中介公司设置资本门槛,也要对新开门店设定更高要求;二是强化违规惩戒,坚决清除有不良记录的从业者、门店直至中介公司;三是完善交易流程,推动金融机构、产权登记等部门强化合作,为买卖双方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服务,压缩违规操作空间。

  必须提醒的是,房产中介行业已经完全嵌入房地产行业产业链条,与之休戚相关,已成阻碍调控显效和深入的主要障碍之一。要么现在就厉行综合的治理,要么将来再收拾难堪的乱局。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