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尧:“彭宇案”不是见死不救的通行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07:50  汉网-长江日报

  南京一74岁老太外出时被车撞伤,10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其进医院,最后一公交车将其送往医院,因治疗及时,老太已脱离生命危险。

  又是一件见死不救的事情,南京“彭宇案”再次习惯性地以告诫和注释的面目出现。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患上了“彭宇案”后遗症,“彭宇案”正逐渐“上升”为一种“境界”乃至“信仰”,然后成为冷漠怯懦、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通行证,或者说护身符。

  曾几何时,见死不救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曾几何时,如果该出手时没有出手,自己的良心总会感到不安,长时间饱受煎熬;而“彭宇案”后,见死不救不仅变得光明正大,而且还因找到“反面事实”的支撑,摇身一变成了“有理的”。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反倒成了不合常理的稀缺行为,“精神侏儒”即使不能质变成“精神巨人”,至少也属于“正常人”范畴。人们可以大声地把那些“好心没好报”的人界定为傻子,可以堂而皇之对需要帮助的对象进行围观却不伸出援助之手。

  毋庸讳言,“彭宇案”的确产生了不容小觑的负面示范作用。但是,假如助人为乐蔚然成风,道德家园的篱笆坚实牢固,那么,一次“非典型”判决和一个非普遍存在的偶然事件,是不足以浇灭熊熊燃烧的美德之火,不足以击碎人人趋之若鹜的道德梦想。或许,当我们把“彭宇案”视作见死不救的救命稻草,紧紧抓住不放时,恰好折射出我们内在的道德废墟。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见死不救,并不是因为“彭宇案”的提醒,害怕救人反而惹上麻烦,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道德感本来就很脆弱。

  道德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没有道德厚度,必然难有幸福生活的高度。当务之急是我们在碰到诸如此类的见死不救事情时,必须先扪心自问,从价值判断上走出“彭宇案”。然后才是抛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释放爱心、播撒仁慈。而这,最后惠及的和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我们每一个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