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永勋:高考平权也是北京孩子的渴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0日08:14  新华每日电讯

  摘要:这些孩子的认识水平,比那些担忧“外地生源分享北京的高考优惠政策,增加本地生源的竞争压力”的成年人,要高出很多。今天的孩子将成为未来的主人,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们对公平正义的前景多了一些信心

  “我们希望,有一天,曾经和我们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那些和我们一样在北京出生、成长的同龄人,不再因为户籍与我们相隔甚远。”这样的声音,来自一群北京的中学生。这些参加“(希望计划)”公益社团的北京知名中学学生近日发出《农民工子弟平等高考倡议书》中的呼吁,让农民工子弟在京参加高考。(9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不能异地参加高考,是现行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共同结果。经过长期的呼吁和努力,目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漂一族”的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升高中也已基本不存在障碍。但在高考环节,还严格以户籍所在地作为报考依据。高考这道最关键的关口,对前面的开放也是一种否定。很多异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仍面临被“打回原籍”的结果,在所在地无法专心读书,回到原籍又面临“所考非所学”。高考的户籍限制,严重影响高考公平,也制造了独具特色的“高考移民”现象。

  异地高考目前仍不“现实”,但大量的随迁人口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达到997.1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以上。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

  高考的户籍隔离效应,也会向上传导。据媒体之前报道,在上海某些中学,外地户籍和本地户籍的学生被人为筑起的“隔离墙”严格分开,彼此被要求互不来往,连校服的颜色、课桌的新旧都不一样。部分城市孩子的家长认为,外地孩子学习差、喜欢打架,并且他们反正要回老家参加高考,所以也不会好好学习,在一起恐怕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也对这种公然的“区别对待”表示支持。

  在读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笔者的第一反应,不是进行制度化的追问,而是在想,同在一个蓝天下,同在一个校园里,面对如此赤裸裸的隔离和歧视,这些孩子该作何感想?是像大人一样安之若素,还是在心底埋下了不平等的种子。

  此次北京高中生的倡议告诉我们,孩子对身边同伴的处境也有切身体会,对不公平也有天然的厌恶。这些学生,来自北京最好的几所中学,他们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农民工子女一同游戏、学习,深切感受到了户籍限制的不公。并且,他们并不愿享受“羊圈”里的优待,而希望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展开竞争。高考不公平的后果,被他们提升到了制造群体分裂、影响社会稳定的高度。这些孩子的认识水平,比那些担忧“外地生源分享北京的高考优惠政策,增加本地生源的竞争压力”的成年人,要高出很多。今天的孩子将成为未来的主人,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们对公平正义的前景多了一些信心。

  当然,我们不能坐视不公平与孩子一起长大,户籍门槛存在一天,就可能影响很多人一辈子。当务之急,是如何回应孩子们的呼声,推进高考公平。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教育部早前曾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申报试点,但至今未见下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承,异地高考问题涉及户籍改革等各个方面,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全面推进仍有很大难度,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这样的表态难说积极。虽然我们深知,户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考的公平,有赖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和高校真正的自主招生。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重建公信力,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坐等。具体到异地高考,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比如可以通过招生名额调配,协调各省份的录取指标;对于随迁达到一定年限,又在本地就读高中的学生,允许就地参加高考,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案。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