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求索,十年筑梦。难忘良宵,难忘世博。
昨晚——亿万中国人很少能有人不为之欢欣喜悦。
昨晚——世博盛典成为永恒的文明记忆和精神财富。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所创下的标准如此之高,以至于此后我们甚至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达到它,我必须祝贺中国人,感谢中国为此做出的一切。”——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的评价是客观的,承载人类工业文明百余年的世博会,在2010年的上海,由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7300余万中外游客共同见证,首次实现了人本(文)主义的完美转身。
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风格迥异的奇趣文明争艳绽放,文明的交融取代了文明的冲突,文化精髓荟萃纷呈,人类智慧尽情挥洒。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多元特征在绚丽多姿的展览(示)中,在给无数观博者带来心旷神怡的心灵抚摸之后,还不忘形象而朴素地提醒人们:这个世界不是“平”的,也不是“扁”的,它依然是“圆”的。
带着困惑而来,带着思索而归。世博园内最小也最冷僻的展区——占地只有区区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近百个涉及化解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发展的实践方案,为正在高速实现城市化却又常常偏离方向和坐标的地方政府和主事官员们,提供了拿来主义的鲜活范本。
改变我们已有的消费习惯——世博会成为环保、节能、低碳、循环、再生等绿色理念的播种机。提升我们已有的生产方式,浸润“绿”的创意,贯穿“绿”的设计,使用“绿”的材料,采用“绿”的工艺所结晶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令观博者在美不胜收之余产生无限向往。“绿肥”浇灌的百花园,“绿意”围成的万花筒,无数观博者入园时只图凑个热闹,出园时开始憧憬未来生活的希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家喻户晓的办博宗旨。然而,城市并不会自动让人的生活更美好。因为世博,上海天蓝了,气清了,地铁轨交织成网络了……然而,这些只是物态层面的“更美好”。最有价值的变化发生在千万观博者的身上:秩序、规矩、礼仪、耐心排队、便后冲洗,人们用谦让、互助支持世博会有序运营,用热情、友善、自律确立起世博会自身的文明基调,同时则开始确立13亿中国人新的腔调!
世博会浓缩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伴随中国人从“仰慕世界”到“融入世界”的漫漫长路;这是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有效动员,上海市民、全国人民、8万“小白菜”、200万社区志愿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透明、高效、民主、科学、集思、廉洁、协调、协作、整合、联动、责任、担当,这些寄托着民众对政府期待,也倾注着各级政府和世博运营当局自身追求的词汇,因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而注入了新的气象。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敬业加“专业”、忠于职守、挺身而出、先锋模范等人和团队都已生疏的人文精神在办博过程得到回归、重新获得诠释。世博盛典、文明记忆,在无数为世博会默默奉献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中,人们尤其不能忘记为“平安世博”献出生命的五位公安民警:他们是杨鹤云、吴毅强、陈纲、乔明德、于晓秋。
温总理昨天上午在世博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上海世博会犹如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美好画卷。”没有30年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兼容、并蓄的心态和持续汲取人类文明取之不尽的养料,就没有百年世博梦圆的世界惊艳;没有30年改革开放积攒的综合国力大提升,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最新成果、最美画卷植(刻)入无数中国人的心田。
因为改革,受益开放,民众随国家一起成长。上海世博会带给世界的是中国的面貌,留下的是世界精彩,自豪加自信、再融入加再创造,诚如温总理所言,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坚定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184天前,我们充满期待;184天后,我们更加自信。
今天,我们站在世博的肩膀上再次出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