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红漫:限贷并非楼市调控的良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07:57  南方网

  据报道,占据信贷市场大半江山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月底已停止了新增开发贷款审批。不同于之前的月度性停贷,开发商即使挺过了今年的信贷空窗期,也还要面对信贷环境更严峻的2011年,预计明年的地产信贷供应会减少两成。     

  笔者历来赞成对房地产市场乱象实施最为严厉的调控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也赞成一刀切式的行政限令。事实上,对开发商房产开发贷款突然实施全面停贷,不但无法迫使开发商降价就范,反而可能会为房产政策变相反弹埋下了隐患。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厘清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准确边界,但是历史经验已经一再表明,“斩立决式”的调控政策措施往往会因为违背了市场基本逻辑,而最终以更加尴尬的形式无奈退出。

  本轮房地产调控始自去年年底,其间虽经今年4月份“国十条”与9月底调控新政两次加力,但遗憾的是至今房价仍岿然不动。笔者完全理解调控政策部门所面临的压力,并且对未来诸如房产税等政策的推出抱有期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局的仓促出招可以“速成”。就具体政策而言,如果年内一次性禁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明年人为规定开发贷款减少规模,其结果未必是导致开发商降价促销,反而会导致多重乱象加剧。这些乱象至少包括,开发商囤地现象加剧、市场楼盘供应短缺、房地产行业信贷寻租问题爆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幅增加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直接市场目标是价格松动,但是体制修正的终极目标却是要让房地产行业回归本源。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波动过多地被房地产业“绑架”,而房地产业自身也深受其害。用一个形象点的比喻,房地产在中国就像是“雨天送水,晴天送伞”,当经济走势趋弱的时候房地产就会备受政策青睐,而当经济趋于平稳甚至开始转热时,房地产就会备受政策打击。事实上,当下对房地产贷款的全面限制政策,正是对之前过度宽松政策的逆向调整。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面极为宽松,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5.7万亿元,增速比上年上升42.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高达48.5%,构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分行业比较看,2009年流向房地产市场的新增贷款规模,远远超出工业行业的新增贷款规模。由此可见,今天的全面禁止发放贷款其实是对当年大规模政策放松进行的纠偏,作为房地产企业而言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政策变脸本身。由于房地产行业运行有其内在市场规律,并不是一个“水龙头”,政策要松就松,要紧就紧那么简单。之前大规模盲目贷款投放的倾向,导致今天人为试图控制房产投资政策取得实效的难度加大。

  任何紧缩贷款政策都需要经由商业银行操作才得以施行,而商业银行能否坚决贯彻政策精神的确是个未知数。根据房地产贷款投放的一般规律,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投放绝非一次性的划拨,而是以两三年的房产开发周期为标准。第一期贷款投入后就意味着后期贷款已经被锁定,否则一旦开发商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烂尾现象,前期贷款回收就会出现问题。由此,期望商业银行以“断臂”方式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投放与规模管制,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现实。行政性限制开发贷款政策的结果有两个,其一是开发商放弃土地开发与楼盘建设,干脆转而以囤地为生。而按照相关部门对有关囤地行为的处罚,只要工程建设已经开始,那么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搁置的工程是无法按照囤地行为处罚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开发商内部出现一定分化,国有背景的开发商将能够保证贷款投放,而民营背景的开发商则会受制于资金困局,新一轮“国进民退”现象将在房地产企业中出现。在这一过程当中,限贷政策固然有可能迫使部分开发商抛盘变现,但是开发商资金链条断裂也可能会导致上市楼盘数量减少,从而恶化市场总体供求关系,难言因此而出现大面积集体降价现象。

  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利益共赢生存,而调控政策的目的是让生存模式体现公平。调控市场并不等于封杀市场,就这个思维而言,任何全面不加区分的限制性调控政策都应该审慎推行,全面限制开发贷款的政策也不例外。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