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法学博士公开信折射出公民话语身份的沦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15:13  重庆时报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但这种书生意气,如今却不是用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被公民用来守护自己的家园。最近,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王进文致潍坊市长许立全的公开信引起网络轰动,阐释的正是书生面对强拆推土机时,无助之下的意气之举。

  与其他公民相比,作为书生的王进文以其特别的方式抗议拆迁的机器推倒自己的家门。公开信作为王进文的“斯文武器”,尽管没有自焚、土炮那么具有震撼力,但其社会影响却同样具有轰动性。而这种轰动性不仅仅是因为这封公开信出自书生之手,正如王进文的冷幽默所言:我“绑架”了清华,“绑架”了博士,“绑架”了法律。(12月1日《新京报》)

  细读王进文的公开信,我们能感觉到,在斯文和理性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是一名社会公民对于暴力强拆的愤怒,同时更充斥着知识分子对维权通道逼仄的怨念。而清华法学博士王进文“三个绑架”的冷幽默,背后所折射的正是在野蛮拆迁现实情境下,公民的维权窘境和正义焦灼。

  正如王进文所言:“虽然公开信借助了‘三个绑架’的影响力,但需要反思的是:谁绑架了我,谁绑架了唐福珍,谁绑架了那些面临野蛮拆迁的人?”在野蛮拆迁时代,也许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存在着同样的困惑。由此看来,王进文的公开信又不仅仅是个人维权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家乡遭遇野蛮拆迁的村民请命,在公开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公民、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野蛮强拆的面前,一名法学博士也只能依靠公开信的形式,依靠网络表达自己的正义诉求,可见法律的威严在行政权力主导下的野蛮拆迁中,已经沦丧到怎样的地步。如果法律能够出来主持正义,面对强制拆迁,任何公民都应拥有与权力对话的空间。可如今,堂堂清华法学博士尚且要通过公开信这样的非常态途径,取得与权力平等对话的权利,可想而知,那些无名校、无头衔“绑架”的公民面对的该是何等窘迫的维权环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王进文这封犀利的公开信发出后,先是有人试图用138万的重金封口,遭拒绝后当地官员又不辞劳苦,亲自进京与王进文沟通。能够换来权力心平气和的沟通,应该说,王进文的“三个绑架”功劳不小。要“绑架”这么三个重量级的头衔,才能换来地方权力的诚意沟通,反过来想,如果脱离了这三个话语身份,官员进京恐怕就不是为了沟通而是“跨省追捕”。而事实上,即便是这样一次公民与权力的对话,当地政府也可能是怀着“醉翁之意”,满足公民诉求更是为了当地的形象。

  “人在做,天在看”,清华法学博士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公开信的结尾,这其实也是公众在野蛮拆迁不断、公力救济匮乏、公民话语权沦丧情境下的无力呐喊。权力能够降低身段与王进文沟通,王家甚至王家所在村庄遭遇不幸也许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正义诉求难以得到法律保障和权力尊重的现实环境下,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有清华、法学博士等这些话语身份来“绑架”。

  面对公开信所投射出来的正义窘境,在公民权利屡遭侵犯的今天,更多的民众可以“绑架”的,恐怕只有社会公民这个头衔。而要让公民这个头衔具有清华、法学博士的效力,首要的恐怕还是将法律从权力的“绑架”中解放出来。有法治的威严,公民才有力量,当公权冒犯私域的时候,才能“要求”而不是“乞求”。有了法律保障,公民才能拿回话语权,拥有对话公权的话语身份,公民才不用以“绑架”其他话语身份,来突破自身面临的维权窘境。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