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海林:大国应给朝鲜安全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3日13:47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叶海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针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中国提出在12月上旬举行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紧急会议。但令人遗憾的是,中方希望有关各方在危急时刻至少能坐下来交换意见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美日韩的积极回应。白宫发言人克劳利一句“美国不急于重返六方会谈”为日本和韩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定了调子的同时,也使得有关各方丧失了一次化解当前危机的机会。美日韩依旧只能靠色厉内荏的军演来传递信息。当然,韩国还有自己的独门兵器——飘向朝鲜的40万个气球。

  实际上,不管美韩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地区或者美日在日本海地区举行多少轮军演,有多少和“乔治·华盛顿”号、“世宗大王”号同等级别的军舰参加,甚至美日韩在未来某个时候可能共同举行针对朝鲜的海陆空联合军演,除了会起到帮助朝鲜坚定意志,在战略上更加藐视华盛顿-东京-首尔轴心以外,恐怕别无其他效果可言。

  威慑的要义是通过展示武力使得展示对象联想出武力加诸自身后的可怕后果而选择屈服,展示武力只是威慑的一个必要环节罢了。如果展示对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信展示者的武力不会加诸自身,那么任凭展示者的武力多么强大都无法达成威慑。而朝鲜现在就可以确定美韩军演决不会演变为两国对朝鲜的军事打击。

  一则美韩自“天安”号事件以来在朝鲜两海岸连续不断的军事演习已经让朝鲜以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审美疲劳”。军事演习作为一种威慑手段,使用频率越高,威慑效果越差;二则五角大楼发言人拉潘唯恐朝鲜不能确信美国没有动武的想法,在延坪岛依然硝烟弥漫的时候就说:“要说我们正考虑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都为时过早”。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还向韩国同行表示了“慰问”,不只是因为韩方有四人死亡,更因为韩方表示了“克制”。

  美国的举动固然可以说是为了抚慰惴惴不安的韩国人,但也明确无误地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美国不打算为朝鲜半岛流一滴血。

  然而毕竟是自己的盟友脸上被火药燎出了一个大泡,爱面子的美国不太可能无动于衷,于是就有了“华盛顿”号的再次启航——不是为了吓唬朝鲜人,而是为了安慰韩国人。如此威慑除了让韩国执政者在民众面前讲话可以高声一点之外还能有什么意义呢?就在美国航母进入黄海后不久,韩国方面宣布取消预定在延坪岛举行的实弹射击演习,刚好满足了美国对韩国“克制”的期待。唯一存疑的是,倘若韩国真的“克制”,当初就不该向争议水域开炮。在遭到朝鲜炮火还击后再谈“克制”,不太可能让对方感受到有说服力的诚意……

  这其中的悖论美国人当然是清楚的,所以才会有了前面提到过的所谓“不急于重返六方会谈”的表态。可是为什么还要说“不急于重返”呢?索性挑明了说“不打算重返”驳了中国的面子不是更好?那也不行,一则单凭美国之力,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包括朝鲜问题在内。二则美国还打算让中国和俄罗斯替美国顶缸,以掩饰美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窘境呢!美国一方面表示不急于重返六方会谈,并在华盛顿召开美日韩三方会议,另一方面不断对中俄喊话,要求北京和莫斯科“约束”平壤。

  其实,美国不是不清楚中俄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美日韩存在巨大差异,恰恰是华盛顿看到了这种差异,才会反复要求中俄出面“约束”朝鲜,但又拒绝参加六方会谈。美国不是不要六方会谈,只是不要六方平等协商的会谈。倘若中俄“约束”了朝鲜,那是给美国打工,美国还可以救世主自居,并且还能自诩知人善任。中俄没有“约束”朝鲜,这两国就是纵容“无赖国家”的绥靖主义者。至于“约束”的风险成本,则全部由韩国承担。美国能有什么损失呢?

  事实上,在过去数轮的六方会谈中,尽管历经坚苦卓绝的努力却走向“歇菜”,其根本的原因正在于美朝之间的互不信任。朝鲜作为一个被四个邻国中的两个以及全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所敌对的国家,希望拥有和任何主权国家同等的保卫自身安全的权利。美韩出于私心私利采取的战争威慑手段及军事冒险主义,只会让朝鲜更加深信获取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如果新一轮六方会谈获得重启,要避免核心成果又被“消耗”掉的结局,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由中俄美等大国给朝鲜提供安全保障,或许是关键要务之一。当然,安全保障本身也是对半岛事务有关各方的行为约束。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