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2日报道,国家发改委上周与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集团四家企业召开座谈会,要求它们“响应国家号召,稳定产品供应,保证市场价格稳定”,具体来说,就是它们生产的小包装食用油4个月内不允许涨价。所谓4个月的期限,说穿了就是明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前。
这个消息连同此前各级政府纷纷作出的“必要时对市场价格进行临时干预”的令人不安的表态,连日来已经在舆论中引发了许多争议,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自由市场经济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的好兆头。我已陆续发表好几篇文章剖析了政府干预物价的危害性,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直接限价的同时,政府近来也频频通过向市场抛售储备油的途径,试图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油价进行调控。我们看到,在上周第二次抛售储备植物油之后,12月3日,国家又拍卖临时存储大豆30万吨(最终以流拍告终,这似乎显示市场对食用油价后市已开始普遍看淡)。而中国粮食网当日的公告显示,国家将于下周二(7日)再度竞价销售临时存储菜籽油10万吨……公告还强调,买受人必须承诺所竞买的食用油只能用于本企业生产小包装油并尽快投放市场,以增加市场供应量。
看起来,一段时间以来老百姓怨声载道的食用油价格飞涨的态势将很快得到控制,因为英明的国家早已为我们储备好了廉价的食用油。然而,事情果然会如此一帆风顺吗?让我们来仔细看看所谓的“国储”问题。
近年来,有关建设国家储备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贵金属到粮食,再到食糖、棉花……当然也包括上面讲到的菜籽油,似乎需要由国家来储备的“重要战略物资”越来越多。而伴随着储备物资的涵盖面日益广泛,一种在我看来十分错误的观点也甚嚣尘上。根据这种观点,国家储备体系的目标似乎不应仅局限于对一些国家认为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的“储备”(本质上就是储存以备急需),还应当起到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据说,国家可以通过对事关老百姓基本生活的商品和物资(比方说食用油)进行“高抛低吸”的市场操作,从而实现上述目标。没准,在这个“高抛低吸”发过程中,国家还能为纳税人赚点差价以补贴财政之用?
这种想法之所以特别美妙而迷人,就在于它表面上看似相当符合市场规律,但遗憾的是,这不过是一种以计划经济手段去操办市场经济的注定要令人失望的企图而已。
我们只需稍加深入思索就会发现,成功的“高抛低吸”是建立在一个大有问题的预设前提之上的,即国家事先知道一种商品(物资)的价格在一段时期内维持在怎样的区间内才是“合理”的。请注意,这里的“合理价格”指的是正确地反映了这段时期内供求关系的市场交易价格,而非国家认为它卖多少钱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最“合理”。清晰区分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合理价格”在这里是极端重要的,因为在市场经济制度内的充分竞争条件下,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一种商品能够实现交易的实际价格与我们的期望值很少有一致的时候。
但事实上,只要不处于垄断状态、不通过内线交易,国家其实也像炒股票的个人或机构一样,根本无从先知先觉“合理”的市场价格。因此,在我看来,把大量的金钱和资源托付给国家储备局的少数几个官员,指望他们的市场判断能力帮助我们平抑物价,无异于把把毕生积蓄交给证券中介商并指望他只赚不赔。何况,证券中介商在为我们打理投资事务时还有自身利益挂钩的激励,国储局的干部就得全凭他们身上的共产党员党性和公仆精神了。
更加糟糕的一种可能性还在于,当国储局成为一个原本竞争相当自由充分的市场里一股独大的买家以后,掌控这个部门的官员未必不会出于自身的政绩需要,以不正当的手段操控市场。也就是说,初衷是为了稳定市场的国家储备,到头来却变成了最有力量在市场里兴风作浪的大“庄家”。你也许会认为我危言耸听了,但近年来国储系统内部偶有披露的在国际市场操作中的重大失误、巨额损失,甚至贪污腐败的事例,可不是我编造出来的。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意指国家储备体系不应该搞,但我认为它必须回归“储备”(储藏)这一简单功能,且它的覆盖面应当少而又少,依靠它来平抑物价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一相情愿。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在超市货架前面对着扶摇直上的金龙鱼油价踌躇不前的消费者,你千万不要以为,国家不准它涨价、还为你储备了便宜的豆油和菜籽油,接下来你家厨房的抽油烟机就能欢快地转个不停了。依我看,如果国家不做这些,超市货架上起码还有金龙鱼卖,尽管贵了点;正因为国家做了这些,接下来你很可能就再也不必像现在这样犹豫不决了,因为陈列食用油的货架上将会空空如也;而等它再次琳琅满目的时候,标签上的价格就不只是贵“一点”了。当然,到了那个时候,你多半会认为,国家应该出台更严厉的限价令!储备更多的菜籽油!最好食用油干脆由国家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