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正派社会不需要“少儿政府”预演

  长沙一小学中,一群8-10岁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少儿政府”,下设市长 、副市长,还配有纪检委、法院、公安局等部门。有专家认为,此举可能让学生走入“权力意识”的误区。

  身着职业装,乍一看颇具领导范儿。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比如年龄最小刚上三年级的“官员”李凯杰,甚至还描述不清自己的工作内容,但这并不妨碍他自豪地说自我介绍:“我是交通局局长。”正常权力运行和现实行政序列,确实跟稚气未脱的小毛孩不沾边,跟小学生也没啥交集。所以有专家担心,这是为孩子注射了“权力激素”,怕污染了稚嫩童心。

  如果过分担心孩子被“权力意识”毒害,就是矫情地“心理洁癖”。就算没有这个“少儿政府”,现在的孩子就真接触不到权力运作,真能置身权力真空?不可能吧。信息社会资讯爆炸,孩子每天都接受庞杂的各类讯息,隐权力、潜规则等,早就辐射到孩子内心。

  可见,关键问题不是如何让孩子与权力因素绝缘,而在于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从小接受何种核心价值的启蒙训练,决定其今后如何监督和参与权力运行,如何甄别“权力失范”、助推社会进步。

  其实,“少儿政府”前,流行多年的“班干部”一词,早透出社会文化中隐秘的权力欲望。教育本是传承文化和荡涤社会品格中负面因子的中坚力量,基础教育更是奠定社会道德、品格和价值基石的重中之重。

  说理教育和逻辑教育,应是基础性训练之一。而此前曾引起热议,受不少人追捧却遭知识界所鄙的奇书《中国不高兴》,就说明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到了何种程度。而要消弭动不动就拿“不高兴”来表达“爱国”情绪的现象,基本的逻辑说理能力就必须从小练起。

  国外这种逻辑训练,初中就开始了,经过高中、大学的强化,学生大多都养成与他人交往时必不可少的说理习惯。这样的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注重自身道德自律和对法律规则的敬畏。当他们作为社会中坚力量时,社会性格就是理性平和而宽容的。

  我们学校也应加强此类基本的品格教育,比如关于“合作、尊重、关爱、公正”和“正义、公民、诚实、坚韧、勇气、友谊”的教学训练。这些训练关乎具有政治意义的个人品质,而这种公民精神的培育和发端,当然应从学校开始,从娃娃抓起。

  在一个核心价值明确,并且确实起作用的社会中,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是有机交叠在一起的。一个诚实而正派的社会,道德习俗与政治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回到“少儿政府”的话题上,其核心价值也应是上述基本的人生信条,比如诚实守信、人人平等、权利尊严等。

  当这样的价值理念渗入教育核心,并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时,学校即便不办哗众的“少儿政府”,优秀的权力品质和政治伦理,也已点滴植入孩子心中。他们上学时及时没当过“市长”“交通局长”,长大从政也不会对权力生出莫名的神秘感或生疏感。祛魅化的权力不容易变质异化,正派的法治社会完全不需要“少儿政府”的沙盘预演。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