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诗成:官员被免职何尝是舆论的胜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3日08:50  青年时报

  原题:《“被免职”的官员 果然个个滋润着》

  摘要:用“免职干部”的手法来应付舆论没有那么大的阻力,成为一些懂得现代传播之道官员的“公关首选”

  这是一个让人郁闷的真相:南方周末记者对近年来一系列因言获罪案件调查后发现,从重庆“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山东“高唐文案”,到河南“灵宝帖案”,当事官员被处以短暂的党纪政纪处分后,纷纷继续升迁之路,而被他们追捕的当事人,至今仍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也使得日前发生的“吴忠帖案”让人很难乐观,几个责任官员虽然被免职,但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同样是“悄然升迁”,因为整体而言“地方官员违法成本几乎为零”。(12月10日《南方周末》)

  上面这些“因言获罪”的案件,几乎每一个出现时都引发了舆论的口诛笔伐;我们也曾天真地以为,每次最后都是“舆论的胜利”,被报复的公民得到了昭雪,打击报复的官员得到了处理,歪曲的天平被“摆平”了。看到上面这个调查我们才知道——一切都是假象,就结果而言,舆论何尝有过真正的胜利?

  与滋润的当事官员相对应的,是几乎每一个当事人都无法摆脱恐惧。眼看着人家复出了,眼看着人家从科级变处级,从处级变厅级,你又能如何?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纠结。

  此前《南方周末》记者另一调查发现,近年来导致死亡的暴力强拆,几乎没有一个主要领导接受问责。看到这些,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有些地方对官员问责变得“快多了”。比如“吴忠帖案”后很快有公安局干部被免职,宜黄强拆之后当地县委书记、副书记两个“建国”也被免职,“免职”听起来是丢掉官帽了,大快人心,实际上“免职”不同于撤职,只是正常的干部任免,连纪律处分和行政处分都不算,也就是说,异地上任甚至官升一级,都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免职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常常沦为摆设。正因如此,用“免职干部”的手法来应付舆论才没有那么大的阻力,成为一些懂得现代传播之道官员的“公关首选”。

  舆论轰轰烈烈,官员毫发无损,何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媒体、舆论、公众口水都是不具强制力的“软监督力”,它要充分发挥效力,最重要的前提是其他的权力不能作壁上观,不管是上级党委、司法、纪委、人大甚至政协,其他有强制力的权力部门必须起到基本的制衡制约作用。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