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刚桥:愿民间调查能消除信任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0日08:41  东方早报 [ 微博 ]

  五天的喧嚣、对抗乃至冲突之后,“乐清钱云会命案”的真相仍然云山雾罩。尽管12月29日晚,温州警方再次公开宣布了“排除谋杀可能”的结论,不认同的声音仍在网上占据了主流。也在当晚,温州市公安局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对这次事件未能在第一时间公布相关信息从而造成舆论质疑,进行了反思。这一公共事件所引发的强大舆论冲击波,早已超出了一宗刑事个案的范畴。

  真相也许永远将倒在我们无力抗拒的“车轮”之下,但对真相的渴望与追寻,不会就此死去。仍在延续猜疑和激愤的网络舆情,把追寻真相的努力带到了网下。据传,至少已有包括于建嵘、王小山、项宏峰等人分别领衔的三组民间团队,已经或即将开赴乐清进行独立调查。有网友将这一事件评价为,汶川地震志愿者救灾之后“最重大的公民志愿救助行动”。专栏作家连岳也将“钱云会事件催生的公民独立调查团”,高度评价为“破冰之旅”,并认为这“可能化解官民互不信任的困局”。

  对此,温州外宣办主任张春校表示,“于建嵘教援或其他人,甚至网民过来展开独立调查,是来帮我们的,我们欢迎!” 于建嵘获悉后回应称,“为警方这种开明态度感到高兴”。

  所谓“破冰”,也许在于这次的“民间调查团”与官方真正撇清了关系,从而区别于那个备受争议的“‘躲猫猫’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后者的主要成员虽由当地几个知名网友和一些媒体人士组成,但终归是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厅以及检察院共同牵头,因而其“独立性”也遭到质疑。官方的全程陪同、安排紧密的集体活动,使得“躲猫猫”真相调查的“独立价值”大打折扣——有网友甚至刻薄地称之为“看守所一日游”。

  “乐清命案”民间调查团队要想不重蹈“躲猫猫”民间调查的覆辙,不独需要身份的独立,可能还需要一点机缘——比如,知悉或逼近真相的线人,并由此拿到足以证明真相的证据材料。信任不仅来自于身份,更来自于证据。在发现真相的旅途中,证据才是王道。

  从证据的角度看民间调查,其实无需如此凸显——媒体调查同样可以肩负起发现真相的重任。昨晚云集温州警方新闻发布会的各路记者就多达100多人。我们应该相信,这100多人及其他们各自的人脉资源,都有发现关键证据的可能——当然,前提是存在这种证据。

  媒体记者、民间调查团成员和所有的公众,还在共同行使着监督职能。新闻这一行,向来信奉“跟随谎言去寻找真相”。有人批评在警局蹲守超过五小时求警方发布消息的记者,认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真相往往在路上”。殊不知,警方对于敏感案件信息是积极发布还是消极发布,这本身也是真相。真相的追寻并不要求“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恰恰应该多路进行。

  扩展到“乐清钱云会命案”,除了钱云会的非正常死亡外,引发猜疑的当地拆迁补偿问题、敏感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问题,也都需要真相。如果“肇事说”确证就是真相,那么“谋杀说”的传播路径就是另一个真相。网友依据图片进行的合理分析,可视为一家之言,谈不上什么“别有用心”。但两名目击者宣称自己目睹了死者遇害前曾与四人(或三人)扭打并最终被“辗杀”——这要么就是真相,要么就是谣言。看到或没看到,不存在中间地带。

  以中国之大,刑事案件每天都在发生,并不是每宗个案都能进入公共视野。观察“乐清命案”的另一个视角还在于,网络舆论并不是平地起风云。退一步说,就算“肇事说”成立,如此之多的公众愿意仅在存疑的情况下就坚定地相信一个上访的老村长是被“谋杀”的。这样的大众心理才真正让人后怕。

  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曾认识到,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被人民责难。当然,这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温州警方看来也跌入了这个“塔西佗陷阱”之中。诸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公共事件的发生,皆源于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着官场腐败、司法专横、信息不透明等种种丑陋现象,导致官民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乐清当地有没有这样的“真相”,同样有待民间人士或是媒体的独立调查。(作者系法学学者)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