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之纯:洁本《三字经》让传统文化“山寨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11:06  青年时报 [ 微博 ]

  关于传统经典,最近颇多舆论风波。一场是关于传统蒙学读物的。有的地方专门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也有的地方干脆推出了经删节的“洁本”,《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被删除了,《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也给删除了。但经典是否真的“有毒”?一时间议论纷纷。另一场是关于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改编。例如电影《赵氏孤儿》用很多现代思维改写“程婴献孤”故事,但修改古人的忠义理念、生命伦理观等合适吗?

  这两场舆论风波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即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立场解读传统经典,诠释传统文化。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应该为现代所用,凡不符合现代理念者能回避则回避,不能回避则修改;一种则认为,传统就在那里,就是那个样子,经修改的“传统”不再是传统。

  要使传统得到更有效地传播,适当地“活化”处理很必要。但反过来说,审视和活化不能成为武断地修改或扭曲理解,对传统中的一些柔性观念,更是应该保持完整性,给后来者留有充分的理解余地。

  以传统文化中很核心的忠孝观念为例:传统的忠孝观念中,愚忠愚孝的内容有相当大的比重。愚忠愚孝的价值观虽然不健康,但既然这在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念存在,关于传统的教育中对此就不能完全无视和回避。对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孩子们对此进行思考,但不能有意让孩子们与此绝缘。

  再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例:以现在的目光看,如此劝学或确实稍觉功利和庸俗,然而大可不必一删了之。一是功利化的读书不是洪水猛兽,同时也是很普遍的现实存在;二是从医学的角度,人生活在特别干净无菌的环境中反倒是不好的,从文化教育的角度亦是如此。过度的单纯往往便是幼稚,如果不能正反两方面的观念都接触到,便不利于孩子们形成判断力和免疫力。

  任何时代的观念和做法都有其局限性,对局限性的不断突破正是文化的发展过程,不过突破和发展并不都是正面意义上的进步。历史上,文化遭到破坏导致退步的时代有很多。所以从“负责任的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们知道传统文化的全貌和真相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才可以使文化发展得到更好地延续,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以一个错误观念替代另一个错误观念”的历史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说,“传统”二字不仅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是魅力的标志。活化传统和经典以利传播无妨,但决不能为适应“现代化”对传统和经典肆意篡改——篡改无异于将传统文化“山寨化”,使其失去本来面目,近乎一种文化造假。假设如此,则传统文化对内对外的认同度肯定都会降低,传承传播的能力也将随之迅速减小。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