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天潘:对下跪的泛同情化也是一种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7日12:3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微博 ]

  36岁的陈女士参加研究生考试,开考前因未带身份证下跪恳求先进考场遭拒,此后该女子收到家人送来的身份证,又因开考已过15分钟被拒绝进考场,再次下跪请求遭拒。据悉,为了考上医学类研究生,36岁的陈女士在上班之余,已复习了一年多。(1月16日《华商报》)

  下跪,向来被中国人赋予一种悲情的色彩,因为中国人向来都信奉“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但是面对如今常见的下跪新闻,比如日前小伙在小狗尸体前下跪1小时、村民在市政府门前下跪、老师给学生下跪等等,屡屡令我们感叹不已,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艰难,让人们甘愿或者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最起码的尊严?

  作为一个考研的过来人,我也很同情陈女士,但是这样同情,并不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一个如此重要的考试竟然忘带证件(在准考证等上都有明文提醒要带齐证件),是非常低级的错误。考试带身份证就像开车要带驾驶证一样,是毫无争议的硬性规定。我们应该明白,制度规定就是硬性的、刚性的,不能联想到社会上有一些不公平现象或者规定执行不严的案例,就认为规矩是可以变通的,或者要“人性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矩就是要所有人都遵守的,看起来铁面无情,却正如法律一样,要人人平等,共同遵守。

  所以,没有加以区分的同情应该说是非常廉价的,而且可能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带来益处。当然,我们也理解在当下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普罗大众有着内在的同情,而不是冷漠相对。但是下跪的举动,显然不能成为一个置制度于不顾的砝码。

  当下,有很多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意识,不认为制度是不可违反的,总是想时不时的法外开恩,尤其这个对象是弱势群体或者涉及自身时。但是,我们如果更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如果一个社会习惯性地以道德判断或者利益判断代替制度维护,那么法治就更容易被人治侵蚀,法制建设就更加艰难了。而且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项刚性的制度,能够为一个寻常百姓破例开个小口的话,那么它就更容易被权力与金钱开拓出一条阳关大道了。

  其实,面对越来越多的下跪事情,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成熟的认识,不要因为同情或者道德层面的冲动,将事情推向一个更容易导向破坏性的后果。正如我的朋友、知名青年学者熊培云近日在微博里关于转发下跪帖的思考与反省,其中说到:用各自的肩膀去担当,而非站在老人的膝盖上维权。以热情而非悲情自救与济世。我若是摄影记者,会将下跪的老人搀扶起来,不拍照。

  我深以为然。下跪,本身就是一个当事者与社会的悲哀,而如果对下跪的不讲具体情景的同情泛滥,对于每一个当事者与社会来说,同样本身也是一个悲哀。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