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北京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GDP年均增长目标规划为8%,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低1个百分点;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目标也为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两个百分点。同样是两个8%,一降一升。
对此,郭金龙表示,“降低我们的发展速度,有利于我们的结构调整。”这“一降一升”其实非常值得寻味。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居民收入终于有望追上GDP的增长速度了。
让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既是近来中央的政策要求,也是民众所期待的。北京市的这些举措,顺应了这一趋势。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这种居民收入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不平衡。尽管,过去5年,无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方,居民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老百姓也明显感到了这两种增长之间的脱节。
比如“十一五”期间,北京制定的GDP增速为9%,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是6%,两个目标之间有三个百分点的差距。实际来看,“十一五”期间,GDP增速平均超过1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8%,也仍有近3%的差距。以2009年为例,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738元,年增10%;农村居民纯收入11986元,年增9.2%,但2009年北京GDP为12153亿元,增速10.2%——居民收入仍然没有跟上GDP跑步的步伐。
我们注意到,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GDP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8%,尽管属于“预期性”目标,尚不是约束性指标,但是,这至少代表了一种政府经济与发展政策的转向——适度弱化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缓解地方财政饥渴,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民生福祉。
在过去,很多地方政府受片面“GDP主义”影响,把过多的资源用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既影响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制造了财政饥渴。财政收入过快增长,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是不可能的。因此,居民收入赶不上GDP之外,更不正常的是GDP赶不上财政收入的增速。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增速超过10%,而财政收入年均在20%左右。北京“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平均增速也超过了20%,比GDP增速高9%以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北京“十一五”居民收入的增速比GDP低3%,不是偶然的。地方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增速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所以,在让经济增长减速、让居民收入增长提速的同时,必须要同步遏制地方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势头。我们看到,北京将“十二五”期间的财政收入增速设定为9%,比“十一五”的目标降低了3%,接近居民收入的增幅。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变化,将GDP、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定在了一个大体同步的位置。
北京如能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这样的“一降一升”,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又促使经济结构完成调整,当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期待,北京能在“十二五”期间不负民望,将规划看作向民众作出的承诺,让普通市民“收入赶上GDP增长”的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