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才:纪录片频道来了纪录片的春天还很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9日12:46  东方早报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对于目前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9.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题材单一,不能满足更多观众的收视需求”;59.3%的人希望纪录片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等边缘化生存,要贴近大众生活;还有39.1%的人选择“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

  对于央视纪录片频道,我的一个感觉是,不“接地气”,缺乏对现实和当下的关照;过于注重器物层面的关注,而少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关注。

  来看几部“新年特别策划”的片子:《故宫Ⅱ》延续第一部庄重大气的风格;《南海Ⅰ号》第一次全景记录千年古船“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考察和打捞保护的过程。2011年将推出的“国产精品节目”有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美丽中国》,全景式展现中华玉文化的《玉石传奇》,深度解读颐和园艺术、文化和历史内涵的《颐和园》,以及以中国的眼光、现代的立场,看东西方卢浮宫和紫禁城两座博物馆前世今生《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

  不用再多举例。一言以概之,其播出的纪录片,从题材到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都有不小的距离。

  我一直记得一部叫《空山》的纪录片,它以四川大巴山区一个因缺水而贫穷的村落为背景,描述了山民贫困而不消极,艰辛而不乏乐观的生活状态。这部片子感动了很多人,也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它的拍摄地大巴山区,是我的家乡。它的感人处,不是因为地理风光,而是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像《空山》这样的片子,今天是越来越少了。用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张国涛的话说就是:关注个体生命与生存状态的纪录片消失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更多是宏大叙事、重构历史的作品,从以往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纪录,代之而来的是奇观化、猎奇化、技术至上的影像。这不只是个别片子的问题,也是纪录片行业的普遍现象。

  顾名思义,纪录片就是要真实地记录生活、记录社会,其中心、焦点理应是人。我认为,纪录片应该关注人类的存在、个体的命运。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少好的纪录片,也不乏有想法的纪录片创作者,但他们的作品,却似乎难入“主流媒体”的法眼,因此只能选择“地下生存”,普通观众也就难得一见。如林鑫的《三里洞》、王兵的《铁西区》、杜海滨的《铁路沿线》、欧宁的《煤市街》……什么时候,我们能从电视荧屏上观赏到这些作品,才真正可以说,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

  上海 陈才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