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运难客观存在,但并不等于就束手无策;回家的路固然艰难,也不等于别无良计。如果多策并举,上下协力,老百姓回家的路也许就会顺畅和温暖许多。
1月28日,在北京西站汹涌的返乡人潮中,来自北京高校的150名学生志愿者,穿着蓝背心,戴着红帽子、红手套在人群中穿梭着,为乘客指路、帮忙拎着行李。在同一天,公益人士熊伟和同伴带着50个塑料小板凳来到北京西站,免费赠送给无座返乡旅客,希望能减轻他们旅途的辛苦。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然而,在短短40天要转移28.5亿人次的现实语境中,回家的路注定写满焦虑与辛酸。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在北京,大学生志愿者和公益人士的无私奉献,为乘客回家添加了温情元素;在广东肇庆,相关部门在国道沿线设置了23个长途摩托车“驿站”,为骑摩托回家的农民工提供暖炉、方便面、姜粥,同时新增十几条摩托车检测线,免费检修,且有警车护送。
细节蕴含力量,善举释放责任。无论是为乘客指路、帮忙拎行李、送乘客小板凳,还是护送农民工摩托车队、为其提供暖炉、方便面等,都让人内心明亮而欣慰。这些细节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绝对是体贴的关怀。
春运难客观存在,但并不等于就束手无策;回家的路固然艰难,也不等于别无良计。如果多策并举,上下协力,老百姓回家的路也许就会顺畅和温暖许多。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所称:“启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化解春运难,需要一个过程,但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却是当下可以努力的。”
很显然,大学生志愿者为乘客指路、公益人士给无座乘客送小板凳,属于民间的自发行为;而肇庆相关部门为农民工摩托车队保驾护航、送吃送喝,则是政府有意为之。政府和民间同时发力,“不约而同”地为回家的人送去温暖,感动的不止是受惠者,还有我们每个人。这样的善举迸发和汇聚起来,必然能提升我们这个社会的温度。当这些善意持续释放,我们回家的路一定是快乐的。
当然,更需要明确的是,政府行动应该形成制度性善意,不能仅仅停留于送温暖,还应该深剖农民工回家难的根源。以农民工摩托车队为例,不少人之所以选择骑摩托车,是一种无奈的利益盘算。农民工莫树强透露,原来50元左右一张的汽车票,现在涨到300元左右,“贵得离谱,骑摩托车回去总共只要150元左右”。此言令人黯然叩问,如果能顺利买到便宜票,谁还会选择骑摩托?众所周知,“春运不涨价”一度是温暖人心的承诺和政令,可为何在肇庆,原来50元左右一张的汽车票遽然涨到300元左右?对这些蹿涨行为,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强化监管?如果职能部门从源头入手,破解农民工买票难买票贵,农民工的回家路一定少了坎坷,多了顺畅。
多一些制度性善意,回家路才能更温暖。该如何构建制度性善意?一方面应持续释放善意、传递善意,把善意常态化;另一方面则需要缓解运力不足,加快推进农民工城市化步伐,使农民工不必候鸟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