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社论:微博打拐的民间努力需要多一些肯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08:37  南方网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一个微博的倡议,在这个春节假期里吸引了那么多人传播和参与,短短十几天的时间,有多名乞讨儿童已经被成功解救。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了进来:网友仍然在接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乞讨儿童照片被不断上传到互联网;代表委员也在酝酿议案提案,做制度跟进的努力;而各地警方则积极回应网友提供的线索,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更是通过微博表示:“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

  其实是完全有理由表达欣慰的,无论是抱有个案解决的立场,还是其他更宏观的角度。互联网时代的围观力量,之于这个爆点频频的社会转型期,虽然应接不暇,但却一直在勉力而为,不敢有丝毫懈怠。此次藉由微博发起的乞讨儿童解救行动,除了可以具化的获救个案,还能收获多少更深入的东西,可能有待进一步观察。用此次活动发起人于建嵘教授的话讲,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意义起码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利用儿童进行乞讨是违反国家法规的,公民可以举报,警察应该出警,这是一个法律上的常识”。而所谓常识,包括但不限于将所有工具性使用儿童的行为纳入社会共识所摈弃的范畴。

  这份来自民间的自发努力,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样那样的质疑。而前几日让很多参与网友兴奋的一个案例,在昨日被证伪:春节期间,珠海某公园门口一对行乞父子被“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网友拍照并发上微博,进而引起围观。紧接着,一对陕西夫妇称照片上的孩子像极了自己已失踪两年的儿子,虽然只能从照片的简单比对来进行初步判断,但显然包括很多微博名人、普通网友在内的街拍围观者都认同了该陕西夫妇的判断,并且展开星夜“营救”。最终经过警方DNA检验,否定了网友此前的揣测,证实两乞讨者确为父子。成功的解救案例当然让人兴奋,而失败的个案却也会加重某些质疑。

  网友通过街拍的方式上传乞讨者照片,是否侵犯乞讨者的肖像权;有点运动式特点的网络行动,会不会只是让乞讨儿童暂时被藏匿避风头,无法实现解救的目的;当然还有公民的乞讨权与利用儿童牟利之间的争论,以及因为街拍活动的开始而客观上转移了舆论对其他焦点事件的跟进……对儿童乞讨这一社会顽疾的最终解决而言,不同角度的多维度思考与讨论,会更加有利于问题的纵深掘进。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同观点所立足的角度虽然差别很大,但所要达致的可能是同一个正义。需要有细节思路的讨论与建议,也需要对这份来自民间的努力多一些肯定。

  从发起开始就呈现松散特质的各类民间行为,对社会个案的关注,是否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咬住不放,甚至是百发百中的“精确打击”、不出现误伤,这样的期许实在应当多存一分疑问,或许这原本就是临时自发的公民行动只能尽力靠近,但却无法完全达致的目标。针对个案而发起的民间行动,尤其是藉由互联网力量而展开的各类围观,起码其初始阶段均呈现不那么专业和规范的特点,甚至因为其他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很可能“无疾而终”。但任何一个社会难题或者是焦点个案的解决,本就应当是一个社会多方力量的合力结果。

  持之以恒的期许应当给予更制度、更刚性的社会职能设置,比如政府部门,比如立法机关。更专业,或者更趋向于专业的民间努力,可能需要专门、常设的民间组织去进行和推动,比如失踪孩子家长所自发组建的寻子联盟,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保护、理解和引导,给予其更宽松的制度空间。任何一次高质量的民间活动,都需要更加成熟有序的民间社会。所有的所有,最不该被苛责的,恰恰是网友围观本身,这不是脆弱,而是本身就无法和不该承受的过高期待。网络围观的爆发力,正是它之于这个社会的作用,它所能带来的短时间内的极高关注,需要感受到民意压力之后的权力部门履责和跟进,进而如果激发制度上的良性回应以及顽疾彻除,当然可以欣喜,但同时应当明白,这不是围观可以保证的确凿结果。

  无论是此次的微博打拐,还是以往任何一次互联网接力,所展现的公民参与热情都让人动容,也让人感受到力量。而蕴藏在新技术中的民间力量,在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同时,也需要被理解,这理解,包括不拔高不奢求,也应当包括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