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解救乞讨儿童还有哪些待解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12:1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官方微博

  春节前,一则《让爱回家》的广告,在网上引起了强烈而广泛的情感共鸣。无独有偶,春节期间,微博上另一种意义上的“让爱回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不是广告,而是纯自发的网上网下民间官方联动跟进的公益行动。这次的“爱”,不是广告里凝聚着乡愁之“爱”,而是大众对流浪行乞的孩子的“爱”。此爱如能归巢,乞讨梦魇或能终止。

  此次活动源自于知名学者于建嵘的一条微博,随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线上活动引起强烈反响。于建嵘表示,希望能从网络互动中产生行动。互动还在继续,而行动已然成形。全国政协委员韩红也表示,将提交关于“严厉打拐”的提案,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也上网跟踪线索和信息,并进行部署核查。

  就在“微博打拐”热火朝天的同时,却也能读到“安徽阜阳拐卖虐待儿童成风 硫酸烧脸毒打致残”的新闻,说阜阳宫小村在当地是出名的拐卖儿童逼迫儿童乞讨的据点。有关人士称宫小村的残疾童丐足迹遍全国,童丐若“业绩”不佳,还要遭毒打。一些人甚至用泼硫酸烧孩子的脸,以博人同情。

  对照着这些令人目不忍视的酷烈场景,就更能理解一条“打拐微博”何以引起如此震动了。央视报道后,于建嵘补充道:我们不只要解救被拐的乞讨儿童,还要解救由亲人带着乞讨儿童。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国家和社会要给他们特别保护。

  解救所有乞讨儿童,才能真正“让爱回家”,但这谈何容易。前不久,“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办人张宝艳获“央视十年法治人物”称号,从她的故事中可窥见“打拐寻亲”之艰。更何况,除了被不法分子控制的行乞,还有一些乞讨反映的是社会问题乃至心理问题。

  去年初,中青报曾报道“中国第一乞丐村”的甘肃岷县小寨村的自救故事。“别跪了,站起来”,是小寨村的救赎口号。可仅是为这个被污名化妖魔化的村庄正名,都显得十分艰难,更别说解决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极为有限的矛盾了。媒体人彭远文在微博上也说,当他实地领略了不少人长年断粮,房子四面透风的寒境时,也不禁生出“乞讨之意”。贫穷带来的是一系列改变,包括行为模式、价值观等等,要改过来既非一日之功,亦非单纯金钱救助所能奏效。

  诸如此类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某些地方季节性迁徙乞讨背后的动因。地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制造了流动所需的不平衡,在文化层面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行为惯性。行乞者的矛盾性显而易见:既满腹委屈,又无可奈何;既民风淳朴,又道德崩溃、秩序失范。在此背景下,一些正常收入者特别是城里人所忽视的哪怕是“边角料”,对他们而言都意味着莫名的诱惑,人的尊严很容易就被打败。

  所以在实现于建嵘所说的“全社会树立起一个基本观念:看到14岁以下的乞讨儿童都可以报警”时,上述客观存在的几对矛盾该如何消弭?假如此题不解,则行乞难题未必能破,有些“爱”还是难以归家,只能继续沿街流浪。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