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林:别轻言儿童救助流于形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2日07:07  新京报

  别轻言儿童救助流于形式

  ■ 视点

  警惕救助流于形式,又不能轻言“流于形式”。救助很复杂、很艰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岁末年初,流浪乞讨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日前赴上海、安徽等地调查发现,对流浪乞儿的救助遭遇一些困难,有流于形式的趋向。主要问题有:其一,救助者热心,被助者冷淡。其二,流浪儿童来源地和救助地对接不够。其三,治标不治本,简单救助只是临时措施,贫困使被救儿童还会走出来乞讨。

  救助很难深入和治本,以至流于形式,这是预料中的结果。早在救助行动启动之初,就有不少专家泼冷水,认为这会像一阵风,喧嚣过后并不能带来实质性改变。他们判断的依据是,流浪乞儿的问题非常复杂,其后纠缠着许多复杂的、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制度、儿童权利立法等。这些本源问题不解决,救助就容易流于形式。

  这种形式化当然必须警惕。不要以为只有救助者的热情就够了,还要尊重被救者的态度,否则,将可能引发冲突和反感,使救助失去社会支持;然后,要有完善的社会合作,不仅是城市单方的行动,还需要取得流浪儿童来源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支持;再者,流浪乞讨的根在贫困,对残疾流浪儿童解救和遣返后,如果不解决现实生活难题,解救行动只能是临时措施。

  当然,媒体也要超越对新闻热点的浮躁关注,致力于寻求那些能复制到每个个案上的制度建设,比如呼吁相关立法,形成常态救助机制,使救助形成规范化的合作。日前,连续3年就儿童保障问题向政协大会提交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韩红,这次又拿出了“完善国家干预机制,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提案草稿。这种做法就值得肯定。(新华社3月1日电)

  警惕救助流于形式,同时,又不能轻言“流于形式”。救助是很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流浪乞讨儿童背后纠结的每一个社会问题,可能都触及了社会的深层问题,如贫富差距、保障缺位、法律缺失、福利低下等。其实,打拐和救助至今才一个多月,短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算不错,舆论重视,媒体行动,公民响应,政府跟进,代表委员呼吁,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力量越来越娴熟的合作。

  因此,轻言“救助流于形式”,这本身就有些急功近利。冀望立竿见影是一种苛求,相比“流于形式”,我倒更担心“轻言流于形式”后的浮躁和消极。

  其实,形式也不一定就全是贬义词。短时间内能建成救助流浪乞儿的“形式框架”,探索救助模式,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提起社会的重视,也是不错的成绩。这是长期的社会行动,长期的制度建设,形式框架建起来了,接着就需要往这个形式中填充内容。毕竟,立法需要时间,发现问题需要时间,建立对接机制需要时间,完全治本更需要时间。

  □曹林(编辑)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解救乞讨儿童

更多关于 儿童 救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