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确实应当谈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这些宏观层面的大问题,但也不妨碍他们谈论一些百姓日常遇到的小问题,其实,琐碎的话题比起凌空虚蹈的泛泛而谈更有建设性。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两会是大会,五千多名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少不了要谈大政方针,但是除此之外,不少代表委员也关注着一些看似琐碎的小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建议把闯红灯、超速入罪;全国人大代表王军建议,打拐不仅要打拐卖的,也要打收买的;全国人大代表陈燕萍认为,在影片中植入广告侵犯消费者利益,很多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都进入了中国政治的年度盛会。有人认为,这些话题都是一些细枝末节,代表委员应该抓紧时间,在两会上关注更高层面的议题。
古人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抓大放小”的工作方式从大处着眼,的确容易抓住重点,但在小处的疏忽往往又意味着顾此失彼。如果大政方针已定,那么细节就会决定成败。再大的问题也都要落实到小处,什么工作都不可能永远只抓大不抓小。
代表委员确实应当谈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这些宏观层面的大问题,但也不妨碍他们谈论一些百姓日常遇到的小问题,其实,琐碎的话题比起凌空虚蹈的泛泛而谈更有建设性。虽然代表委员中不乏社会精英,而真正具有政治家素养的应该还是少数,更多的代表委员还是来自于基层,也必须通过琐碎的议论传达基层的民意。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琐碎的话题如果有民意的支持,也一样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关注细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有法可依。可是,在社会管理层面依然会产生各种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究其根源,细节的不完善往往更甚于制度的欠缺。因为管理理念和手段的滞后,在一些地方,本该造福于民的城镇拆迁改造演变成了强拆,正常的医疗事故最终酿成了严重的医患纠纷,很多活生生的例子都可以证明,只靠制度不抓细节的管理是很难成功的。琐碎的议案和提案看上去只是在做修补和疏通的工作,如果把这样的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就能更快地激活制度的活力,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
畅所欲言的声音标志着两会的民主,无论事大事小,只要求真务实,人民自然都会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