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时报社评:重寻幸福感,中国该做些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12:24  环球时报

  中国两会朝着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这是一个衡量标准既刚性又模糊的领域,最练执政集团的真本事。

  两会议题直奔个税、居住、教育等社会关注的硬指标,可以预期,以住房为代表的“民生战役”不会光打雷,不下雨,中国人的福利资源将越积越厚。然而对提升幸福感来说,工作至此只做了一半。

  中国目前的物质基础远强于一二十年前,但部分人群的幸福感反而出现赤字。社会不公的弊端,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这些弊端的受害者。这一局面促成了当局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人们预期的上升速度,有可能比当局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幸福感毕竟有“感觉”的因素在,让它尽可能与中国的现实能力相匹配,同样是重要的。

  以往的情况显示,中国不缺创造物质条件的能力,中国最缺的是社会各个部分的充分交流,以及信息的准确传递。各级政府的公信力不高,民间的臆测有时比政府的信息更有力量,每个人该得到什么,这个国家现阶段能提供什么,没有一个声音是权威的。

  两会作为民主阵地,应帮助中国社会冲破这一困惑。两会的舆论关注度前所未有,由于代表和委员人数多,他们与中国社会的接触比代议制的安排更直接,十几天的会议,除了议事,两会还应成为中国真实国情的展示过程,代表和委员们应有能力表达分歧,最终带领社会达成真实的妥协和共识。

  中国社会往往不擅于进行公共政策的讨论,一讨论就情绪化,口号压死人。很多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也不擅长讨论公共政策,社会情绪对他们的压力越来越明显。社会专业人士是否在关键问题上敢于说真话,常会影响公众对某一议案或提案的态度。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上存在一定不满情绪是必然的,永远都避免不了,中国过去总是悄悄解决这些不满,但现在这样做越来越难,微博等新媒体使表达不满变得十分方便。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中国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复杂背景。两会要开成实事求是的“民生大会”,不仅仅是代表和委员的事,而且是中国全社会的事。两会在朝着政治民主的方向大步前进,但民主是一个很长的链条,需要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共同营造。社会的各种期待,都应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而不应被某个感性的口号牵着走。

  中国面临巨大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的实质,就是国家不断提升的力量和国际地位,逐渐转化成国民的社会福利。鉴于这一进程的艰难性,两会应把相关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中国社会,官方不应试图组织、打扮信息,让各种信息彼此碰撞、平衡,这样社会的预期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某一个信息左右。

  中国的两会越来越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年的两会都是“新的”。用好两会的民主,与提升民众幸福感直接相关,这话听着有点绕,实则不然。▲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两会 幸福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