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余丰慧:民生支出占2/3,公共财政正回归本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8日09:40  中国江苏网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3月7日《经济参考报》)。

  我国财政收入去年达到8万多亿元,如何管好国家账本,如何花好这么大一笔资金,花在哪里,支出到哪些项目上?社会极大关注,人民群众非常关心。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财政收入主要支出在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和政府公共经费上。这七八年来,财政收入支出方向正在转变,正在向民生、产业薄弱环节等倾斜。一大批民生项目开始建设,群众社会保障得到大大提升,就医、养老、失业保障等得到加强。特别是对农业实行的“多予少取”政策取得成效。过去五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两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民众得到了更多看得见的实惠。

  保民生就得要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就得进一步让百姓享受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这块蛋糕。这最少有三层意义:首先,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声音越来越高,民生项目越来越多,保民生需要的实实在在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大幅度增加保民生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其次,增加财政收入在民生项目上的比重是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和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措施。第三,增加财政收入在民生项目上的比重是缩小收入差距过大,调节分配关系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大转移支付,将财政收入用在民生项目、用在“三农”和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上,是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最为实在的办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把巨额财政收入用在刀刃上显得更加重要。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今年财政安排定下总调子: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这一增加一压缩一个零增长凸显国家财政保民生、以人为本之理念。

  从具体数据看,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1%;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9884.5亿元,增长15.2%;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7310亿元,增长15.3%。此外,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上述项目支出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财政支出增速的6.2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喜看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公共财政本来就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只有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百姓才会有越来越强的幸福感,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才能经受住任何风雨考验,保持长久和谐稳定,保持稳定才会成为人心所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编辑:SN004)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