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日本地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处于灾难中心的日本人,处惊不乱,秩序井然,商店面临抢购拒不涨价,甚至把有些物资白送顾客。中国虽然离灾区甚远,但“谣盐”四起,盐价一下子涨了几倍、十几倍,抢盐风如野火般蔓延。
日本人的表现,不仅让中国人羡慕,也让全世界钦佩。不过,北大教授薛兆丰则试图跳出大众的“俗见”,发表如下评论:
“日本发生地震后……尽管货架上的日用品日渐匮乏,门外轮候的人龙也越来越长,但超市依然没有提价。许多人于是觉得经济学规律错了。他们说,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不仅应该鼓励‘不提价’,而且应该谴责甚至动用法律来禁止‘提价’,因为提价就是趁火打劫和发国难财……人们一眼就能看得见的,是灾民在队伍中保持秩序,是没有改变的价格牌,是灾民并未因为突发灾难而增加货币负担,是超市并未通过提价来增加收入;可是,不容易看到的、甚至是永远看不到的,是空空货架所预示的极度飙升的真实价格,是灾民暴露在受到核污染的风尘中的时间增加了,是灾民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急迫的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是商人在灾区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增加了,而最为人所忽视的,是供应减少了!”
他接着在微博中贴出日本空货架的照片,开始了“问责”:“谁为这‘看不见的’损失负责?那些要求别人只能行善而不准牟利的道德家。”
经济学是门冷静的学问。在大家热血沸腾之时,顶风说些不中听的话的勇气,当然是令人钦佩的。但是,冷静的学问更需要冷静的推理和取证。事实明摆着:在中国有一点风吹草动,盐价就几倍十几倍地猛涨。这看上去很符合薛兆丰教授所信奉的市场经济理论。可惜,这种价格对供需的敏感反应,带来的不仅是空货架,还有进一步的恐慌,甚至在有些地方导致秩序混乱。日本大地震后物资严重短缺却不涨价,因严重违背了供需规律而引起薛兆丰教授的批评,但带来的却是市场秩序。一些图片报道显示,许多商店新货陆续上架,甚至把成堆的货物摆在露天方便顾客。
是经济学原则错了吗?在我看来,市场规律几乎和自由落体定律一样正确。但是,我们这些信奉自由落体定律的人也都知道,从几千米的高空跳下,用不用降落伞会有生死之别。这并非自由落体定律此时突然失灵,而是现实中还有许多别的定律或者规律在起作用。供需的市场调节也像自由落体定律一样,只能在一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制约中起作用。
作为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对日本的评论何以如此离谱儿?表面上看,这也许是学术训练的问题。中国知识界对美国还略知一二,对日本的知识则近乎于零。如果自己缺乏过硬的日文训练,就更难以理解日本社会和镶嵌于其间的市场行为。不过,更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在心态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发达国家总抱有一种学习的谦卑心态,看见人家那里有些我们不理解的事情,总要探求其中的道理在何处。现在中国俨然是个世界大国,日本则赶上了“失去的十年”或二十年,自认为是一手缔造了中国奇迹的经济学家们,难免有真理在握的感觉。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傲慢,渐渐带来了一种新的封闭。
这次一位日本教授在CNN上讲了他的经历:地震后余震不断,供应短缺。政府通告,饮水质量将受到影响。他在妻子的督促下冲进便利店抢购矿泉水,发现货架空空,只剩十瓶。他本能的冲动是不惜代价把十瓶赶紧买走,但发现店主依然平价出售,一分不涨。他迟疑一下,买走五瓶,想到别人还需要。他意味深长地指出,这并不仅仅是个“素质”问题,日本人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淡定”,是因为他们相信短缺是暂时的,政府会有效率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商家也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至于出现囤积、哄抬物价之事。
换句话说,大地震使物资供应如同“自由落体”一样下跌,但政治信赖、社会信赖、个人信赖在此时构成了一个“降落伞”,使日本能够“软着陆”,否则就可能被摔得粉身碎骨。中国你推我搡的抢盐风,则揭示了政治信赖、社会信赖、个人信赖的崩溃,剩下的只是市场的供需。于是,匮乏带来涨价,涨价刺激恐慌,恐慌导致囤积…… 面对如此黑白分明的事实,我们难道还要抱着教科书上市场规律的公式,对近邻如此显而易见的制度和文化优势闭上眼睛吗?
(薛涌,旅美学者,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中国文化的边界》、《仇富》和《怎样做大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