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晨报:孔明学院引人关注的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1日14:48  汉网-武汉晨报

  为了探索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北襄阳学院今年3月开办了孔明学院,从千余人中遴选出80人,分设两个“诸葛亮班”。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学院进行了探访。

  顶

  贵在博专合一的孔明精神

  林荣耀(市民):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活动期间,正处于学识和思想得以形成的青年时代,所以襄阳方面采用“孔明学院”这一绝妙名号,不能说与“名人争夺战”毫无关系,但毕竟还是不无道理。其实,类似的命名不乏先例,比如白求恩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而对孔明学院来说,单是一个好名字显然不够。可喜的是,该学院以清晰的思路,确定了博专合一的套路,这既契合了诸葛亮的知识结构,也不影响学生的发展前途。总起来看,孔明学院意在打造T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学生,这有益于他们适应动态化的社会现状。孔明学院当然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至少起点上还是“名副其实”的。

  是否另一个“南科大”

  陈豹(市民):襄阳学院开办“孔明学院”,无论是靠“孔明”炒作增加人气,还是提出教育创新理念,此类做法都值得尊重。襄阳学院作为一个二级学院,靠常规招生手段,相信很多湖北省外的人,都难以知道这所学院的存在。假若此次靠开办“孔明学院”一炮走红,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有何不好?想起今年同样引起社会关注的南科大招生,对其教育改革,褒扬之声占有主流之势,足以看出,社会对于所谓“权威”的宽容。那为何不以这种宽容对待“弱小”势力的创举?即使这“弱小”势力不是创新,那也同样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又一种人性化选择。

  踩

  其实就是“实验班”

  刘昌海(教师):孔明学院从千余名学生中选出80人,不惜“开小灶”进行培养,完全符合“实验班”的特征。相信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结果,肯定能实现“考研的升学率更高”和“进入好单位就业的机会更多”这两大目标。不过,从教育形式上来讲,这种培养模式并没太大的创新,而且把本来属于全体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一部分学生身上,也有违教育公平。大学的本质是自由。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忘掉在学校学的知识,剩下的才是教育。显然,上大学除了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环境的熏陶。打破传统集训式的知识积累型的教育模式,赋予大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孔明”只是个符号

  张西流(公务员):衡量通识教育是否行之有效,关键要看其教学方式是否真的有创新之处,是否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发掘出大学生潜在的个性与才能,是否能比普通学院更容易出教研成果,培养出更多的拔尖人才。至于这个学院是叫“孔明”,还是叫“曹操”,就显得并不重要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学院其实也没必要在名字上如此标新立异,惹来一堆“傍名人”的质疑不说,反倒埋没了自己在教育改革上的尝试。相比名字,后者显然更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多说一句:质疑背后的快餐式阅读

  王捷(公务员):除了名字,孔明学院其实还是在老老实实埋头做事的,并着实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受到了学生青睐。但新闻刚出来时,却引来不少批评。这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有些甚至都不知道孔明学院到底做了些什么,就开始习惯性质疑是炒作。这种快餐式阅读所发出的声音,显然很不负责任。但这种反应,现在在新闻评论中却相当普遍。口口声声让别人“反思”的人,其实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这种快餐式阅读。

(编辑:SN00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