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巍: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正当其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6日10:09  中国经济周刊

  李巍

  近期,有两个一忧一喜的数据被先后透露,颇令人关注。第一个数据是,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这距离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还不到一年时间。而另一个数据是今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是去年全年业务量5063亿元的七成,是2010年同期的近20倍。

  仅仅在几年以前,外汇储备的增长还被视为中国金融实力和金融安全提升的标志,而如今,不断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却成为中国金融当局的“烫手山芋”。一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止出现货币挤兑,进而诱发金融危机,但是中国学界公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量已经远超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1万亿美元就足以防范现阶段的任何金融袭击。而世界第二大外储持有国日本则正好维持在这一数额左右。

  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的考虑,被投入到美国国债。根据美国方面披露的数据,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数量高达1万多亿美元。但事实上,这些外汇储备可以说是既不安全,也不保值,同时流动性也很差。最近,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历史上首次将美国AAA长期信用评级的前景从“稳定”调降至“负面”,关于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安全的忧虑再次浮出水面。同时,由于美国两次定量宽松政策的出台,美元汇率在总体上一直处于下行态势,美元的贬值导致中国外储的保值功能大打折扣。由于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过于庞大,中国“投鼠忌器”不敢大量抛售,这意味着我们外汇资产的流动性也很差。因此,不管从何种意义上讲,中国外储的总量和构成都亟需调整。连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坦言,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合理水平”,多元化处理已经势在必行。

  中国外汇储备过量攀升的表面性原因似乎在于不断增加的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但事实上,德国和日本多年来累积了比中国还多的顺差,它们并没有形成高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外储过量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中国的强制性结汇制度,它使国际收支盈余所带来的外汇资产全部集中于政府之手,只能形成外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结算中高度依赖美元,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美元沉淀。

  而要解决上述“症结”,首先就必须放宽对外汇资产的管理,加快外汇资产向民间分散,实现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从而降低外汇储备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目前,中国全部外汇资产的2/3为官方的外汇储备,剩下的也大部分被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持有,真正私人持有的外汇资产十分有限;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仅占其1/6。中国应鼓励企业和老百姓持有和投资外汇,通过“藏汇于民”实现财富币种的多元化。

  解决外汇储备增长的另外一个根本之道,就是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交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对因贸易盈余导致的过量美元资产的增加实行“釜底抽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日益坚定地要减少对美元的使用。而最近的多种迹象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全面加速。

  4月18日,中国央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在北京签署了金额为2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2008年以来,中国央行对外签署的第九个本币互换协议。政府之间本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其实质就是为推进本币结算进程“保驾护航”。另外,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最近表示,中国央行将很快指定一家中国银行负责新加坡的人民币清算业务。这意味着中新之间的本币贸易结算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而在刚刚结束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五国集体表示将扩大本币贸易结算放在金融合作的首要位置。

  推动以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大部分实行美元结算,受美元波动影响,中国企业的汇兑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的4%左右。对外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更加重要的是,以人民币结算将从根本上减少对美元的使用,从而使中国政府单方面持有的美元逐渐化为外国政府和企业持有人民币,而人民币在海外的沉淀,既增加了中国的铸币税收入,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的通货膨胀。

  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约7%是以人民币结算,这表明人民币的国际角色正在快速增长。而根据日本的经验,如果中国进一步放宽对货币兑换的管制,这一比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迅猛攀升。因此,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可谓正当其时。

(编辑:SN002)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