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打击进入第四周,最引人注意的形势发展是,打击初期的强劲势头已经减弱,国际社会“政治解决”的呼声日高,从军事角度看,法英美为主体的国际打击行动遇到了重大挫折。要理解这种挫折,必须分析联军基于速胜思维的战略方针问题。
造成利比亚僵局的首要原因是欧美在战略上的不协调。联军在打击开始时并无统一的政治决策。打击行动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框架下进行,因此,在安理会范围内关于执行决议的方法一开始就有严重争议,即使在参与打击的主要国家法英美之间,也缺乏真正统一和明确的决心。美国承担了前三轮打击的大部分任务,并提供了驻欧洲的指挥设施作为打击的指挥协调机构,但奥巴马政府并未正面回应法英等“卡扎菲必须离去”的目标,称美国行动仅限于支持安理会决议,替伙伴行动打开通路。
那么,联军为何敢在此种政治和军事都不协调的情况下开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局以来的“高科技战争速胜论”思维使然。
因此,其作战过程也与人们在伊拉克所见大同小异,先由英美在地中海上的舰艇发射巡航导弹,在具备软硬杀伤能力的电子战飞机的协助下,对利比亚防空体系和军队指挥网络的节点进行摧毁,同时希望以这种高度好莱坞化的战法影响利比亚的民心和士气,兼收战略心理战的效果。
然而,一来由于法英兵力的限制,再则,由于没有地面进攻的配合,在抵挡住联军三板斧之后,卡扎菲获得了喘息之机。实际上,至此,联军打击的整个战役设想已经出了大问题。不得不说的是,作为打击政策主导者的法国,欲借利比亚问题发难,效法美国在伊拉克的作为,自身却不具备军事本钱,这是打击挫顿的原因之一。且不说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政治窘境,在军事作战效能方面,以美国式的非对称、高科技速胜作为计划指导,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也许是利比亚打击给各国的最大启示。
3月31日,联军指挥权移交北约,这一动态的背景是,北约此前已表明态度,北约的利比亚目标主要集中在执行禁飞区和增强制裁。实际上,这也很清楚地证明:打击第一阶段法英美,主要是法国战前对卡扎菲的力量评估出现了致命偏差。多国部队由于国际执法的政治限制,虽然不好明言行动是为了推翻卡扎菲,但美军具备压制和摧毁防空系统和对卡扎菲主要军事指挥中心、基地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法英等战机具备对前出反攻的装甲部队进行猎杀的能力,因此联军以为利比亚内部会出现2003年伊拉克那样的崩溃,反对派武装作为“拾麦穗”的人将顺利接管利比亚。从打击开始的情况看,出现这一局面的可能性的确很高,然而,美军作战意志的低下和法英的海空力量储备不足导致高强度的打击不能持续,这一触手可及的前景顿时失去,这不能不说是战前对对手内部情况和力量误算造成的。换言之,联军的战略是建立在速胜论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局面的复杂化缺乏应对能力。
联军战略不协调的另一个方面是对战区复杂的政治环境缺乏合理认知,因而也缺乏运用和驾驭的能力。利比亚问题的成因是先前突尼斯和埃及动荡的地区扩散,由于欧美与阿拉伯世界的微妙关系,在不能言明的文明冲突的投鼠忌器心态下,联军不能利用利比亚东西的埃及和突尼斯作为军事行动基地,而只能使用法意在地中海对岸的基地,如此极大地减低了作战效率,同时增加了后勤和保障的难度,加上美国不愿意投入航母战斗群为主的战区打击力量,联军的多用途战机在承担制空和对地打击双重任务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第三周,美军出动了包括AC-130和A-10攻击机在内的空对地突击力量,这表明联军也意识到作战困难,同时也显示出欧洲在对地压制和近密空对地火力方面的缺点。
人们时常将利比亚与伊拉克相比,从伊拉克到利比亚的军事发展表明,海湾战争以来普遍的战略速胜论思想也许到了需要加以反思的时刻。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