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人的精神家园更值得徜徉
本报特约评论员陈家兴
如果说汶川重建是一大奇迹,那么精神家园重建就是其中更亮的传奇。如果说汶川重建经验是一笔财富,那么汶川人的精神重生就是更大的资产。
3年前的残垣断壁,变成了崭新而秀丽的家园。3年前的悲怆绝望,变成了阳光而淡定的面容。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足以令世界动容,令国人豪迈。
今天,在人们乐道于汶川风华物貌的沧桑变化时,我更想追寻于汶川人精神家园的艰难变迁。在精神一度濒临崩溃边缘之际,汶川人经历了怎样的凤凰涅槃?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助汶川人从深重的苦难中走出来?如果说汶川重建是一大奇迹,那么精神家园重建就是其中更亮的传奇。如果说汶川重建经验是一笔财富,那么汶川人的精神重生就是更大的资产。
人的精神世界很奇特。类似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可能使人一辈子无法走出被打击与伤害后的精神泥淖。因为这种打击与伤害往往是系统性和颠覆性的。那是一种超自然力的破坏带来的恐惧感,是一种家园被无情摧毁后无家可归的绝望感,是一种失去亲人后悲伤与抑郁叠加的孤寂感,是一种健康身体被摧残后的厌世感。
这种精神修复,不仅比物质重建艰难得多,亦非物质重建所能代替。不能否认,重建美丽新家的艰难繁重,同时能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但这在精神家园重建中远远不够。比如,有研究显示,成年人的丧亲创伤在第二年有显著下降,但其悲痛与哀悼的伤绪却明显上升,心理上会产生难以名状的失落、孤独与忧郁,精神压力更加沉重。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心理援助与干预的介入、心理康复工程的实施,为灾区民众的精神修复提供了不错的路径。但这仍是一种外在力量,是打开人们心理黑屋的钥匙。如果黑屋里的人不想出来,即使门打开了,他也可能选择在黑屋里待着。
如果说,物质家园重建、心理康复工程实施,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和能力,那么,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重建,更多体现的则是个体精神重建的能力与方法。而这种个体心理轨迹、重生故事,对于国人乃至民族来说,或许更有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希望看到,从那一个个走出灾难阴影笑对未来的人的角度,发掘一些精神家园重建的经验与财富。在流连于汶川美丽的新家园时,我们还希望徜徉于汶川人的精神家园。
3年前,北川中学学生代国宏失去了双腿,今天却成长为游泳健将。他如何从“一个宿舍7个同学,地震后却只剩下我一个……”的绝望中走出?他又如何战胜自己在泳池中重拾自信放飞梦想?汶川人的故事具有别样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但唯有进入他们的内心,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和分享。由此,我们期待汶川人吐露心迹,期盼传媒记录他们的故事,而不仅仅在这一天。相关报道见今天A18、A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