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洪波:哪里都不能说“水太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8日07:30  汉网-长江日报

  口本报评论员刘洪波

  5月26日晚,湖北发布了史上首个橙色干旱预警。此前一天,湖南已发布橙色干旱预警。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的两湖,旱情在发展中。

  遭遇干旱的还不止两湖。江西鄱阳湖中心区仿佛草原,江苏降水比正常年份少七成,浙江有数十万人饮水困难,上海因干旱而发生反季节咸潮。

  洞庭湖、洪湖、鄱阳湖、洪泽湖等湖泊的照片,呈现了干旱的形象。而湖泊、土地后面,有着更多的生计将要发生困难的人们。湖北自然灾害救助已启动三级响应,包括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在内的应对,意味着可能有人因干旱而生存有忧。这就是说,干旱现在不只是气象和水文概念,也超出了农业范畴,而呈现其经济社会影响。

  武汉有两江百湖,向称水资源丰富。赖城市保障体系,人们日常生活还感受不到干旱,城市运转可谓正常,但郊区农村仍有不少受旱人口。而且干旱的长远影响,恐怕比气象和水文的干旱长。专家说,洪湖这一旱,生态恢复至少要10年。对武汉来说,干旱至少形成了这座丰水之城也会发生干旱的印象,这需要多少年恢复,谁知道呢。

  干旱若说有什么好处,大概是可以增进我们的水资源、水生态意识。一般而言,一种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容易对某种资源看得平常,不以为意,好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经此大旱,有助于我们明白,就算是千湖之省,就算是百湖之市,水也是要爱惜的,未必是富裕的,有水用也是要感谢自然恩赐的。

  这以后,无论是市民的日常习惯,还是地方领导看待水的方式,能够有所调整,不再视水为流淌的易得品,而视为与矿藏、森林相当的稀缺品,是生存与生态的无价之珍,当能有利于维护家园,保证湖北武汉永续发展。

  干旱的成因,有各种说法,相互说服,一时怕也不易。最直观的,干旱是降雨少,这是气象原因。气象何以形成,这就复杂了,否则,中长期气象预报也不至于困难。但正因为气象复杂,所以,我们无法确知降雨过少或者过多等极端气象会不会增加,洪旱频率是否会加快。平时常听说极端天气增加,降雨量波动频度如果加快了,我们的脑子里是不是应该加上干旱这根弦(防汛的弦我们大致上有的)?

  前天,我在本地一家报纸上看到消息,“湖北欲调长江水缓解旱情,因设备年久失修陷困境”。这说的是水利问题。水利啃老本,急时不好用,“有水也用不了”,这当然是干旱过后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但这篇报道开篇就引用一个水利专家的话说“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我却不能不表示一点外行的疑问。

  什么叫“水白白流走”,水不是只有发电灌溉之用,今年大旱,长江水量就不足,取用干旱算是救急,可以;但水流无论大小,作为自然节律也不算“白白流”,水流对河道、生态、生物、环境和自然系统的维持,本身就有意义,不能说江里水在流就是白白流吧。

  1998年洪水后,人们曾经加深了对水的认识,知道水是要有去场的,于是下大决心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干旱也应能告诉我们,恢复水环境,不只是水大了要有去场,也是蓄养水源,水少了有得取用。

  人的行为要与生态适应,社会经济布局要与资源适应。水作为最基本的约束性资源,应成为社会经济布局的依据。水不像煤炭、棉花等资源可以任意运来运去,它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工业往缺水地方放,社会资源往缺水地方集中,人口往缺水地方引,就不是好事情。当然,这是由干旱想到的题外话。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