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云龙:听周杰伦“偷偷地说教”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8日07:45  中国青年报

  周云龙

  虽然五音不全,但是偶尔也会被年轻的同事劫持到卡拉OK厅去吼一嗓子。吼的次数多了,我便开始注意到“周杰伦”这个名字。不关注也罢,越关注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唱的多半吐字不清,那旋律模仿起来蛮有难度,那词往往更是艰深、拗口,近乎晦涩,但是他的歌迷却几乎覆盖了大中小年龄段的所有孩子。不止一次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哼唱《菊花台》、《青花瓷》、《双截棍》,还有《听妈妈的话》。

  简直有点羡慕嫉妒恨了。我们做电视的都有切身体会,假定制作出来的是一件让人半懂不懂、难以传播的电视作品,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痴迷、为之倾倒吗?有意在身边做过调查:你为什么喜欢周杰伦的歌?问问儿子那般大的孩子,他们说,就是喜欢,好听啊。喜欢总是那么简单,没有太多的理由。某一天看央视三套《文化视点》,刚好是马东采访周杰伦、方文山,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周杰伦说,自己其实一直在偷偷地说教,只是希望对得起那些喜欢他的歌迷。

  “明星访谈”看得多了,有的人聊起创作体会来常常扯得不着边际,而周杰伦的坦诚,让我一下子有了顿悟,有了同感。“偷偷地说教”,这是我所听到的一个最绝妙的做法或曰说法,也特别适用于我们置身的这个文化圈。

  偷偷地说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太多的文艺作品、新闻作品,往往居高临下、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创作者、传播者、表演者常常缺乏平等交流的勇气、平易近人的心态,情感上有了距离,心理上自然难以共鸣。饶舌在国外一般就是那种骂来骂去的样式,而周杰伦将它做了本土化的改造,尝试用一种时尚的方式娓娓道出亲情、伦理。

  偷偷地说教,也是一种传播的策略。一些文艺工作者习惯拿腔作调、故作姿态,喜爱说大话、空套话,不擅长说人话、新鲜话,受众自然无法平心静气地接受、心悦诚服地喜爱,只会诱发逆反、抗拒的心理。周杰伦知道他的主流受众群是成长中的孩子、叛逆期的孩子,他的歌也便常常显露出孩子气的俏皮幽默,如《听妈妈的话》,简单的钢琴分解音阶弹奏着,小男孩一个人独自辛苦练琴;时空回到小时候学琴的小琴房,周杰伦自言自语的饶舌,偶尔俏皮的童音,说着小小心灵的问号,小时候单纯地听着妈妈的话,长大后才发现妈妈的道理,前半段鼓励小朋友要听妈妈的话,努力学习,后半段则表达对妈妈最深最浓的爱……真挚不矫情,润物细无声。

  偷偷地说教,其实还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当下,视听市场竞争激烈,有的文艺工作者挖空心思去独辟蹊径,喜欢用出位言辞、另类路线、雷人包装去争夺受众的眼球、刺激受众的耳膜,而不是潜下身子去体验生活、埋下头去回味人生、静下心来去感悟社会。与众不同的是,周杰伦别具一格地将自己的声音作为一种乐器去处理,同时注重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年轻人崇尚的酷炫造型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说教”很枯燥,但是,“偷偷”很可爱,“偷偷地说教”,更是一种智慧、耐心的选择。成功的父母,无一不是“偷偷地说教”的实践者,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有意思有意义,秘诀往往也在于“偷偷地说教”,而负责任的媒体,引导受众的最高境界恐怕正在于“偷偷地说教”。

  “偷偷地说教”,可能说起来简单,咱们祖上就开始说“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不是一个意思吗?但是,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主动做、做到位的能有几何?看来,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还是要首先解决三个“人”的问题:一是怎么做人,二是怎么说人话,三是怎么培养健全的人格。三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姿态、心态、语态的问题就解决了,作品的问题、传播的问题、导向的问题,一切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反而言之,现在文艺界、电视圈的问题层出不穷,我敢断言,其实都出在那三个“人”的问题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