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创新社会管理是场新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3日04: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在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汪洋作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的报告。报告要求明确社会建设目标,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敢为天下先”,天时地利兼且人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令全国瞩目的“广东经验”。但我们发现,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的富足而消弭,甚至时有激化的苗头。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发展新阶段,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时代要求、社会共识。

  转变观念是一场思想变革。改革开放,首先是一场头脑风暴,转变观念才能顺时应变,创新有为。我们一些干部,赚钱有劲头,搞经济建设有办法,为民生花钱却心疼,搞社会建设不情愿。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思想上要转过弯来,明白如果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出了问题,经济建设便成空中楼阁的道理。

  转变观念,还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信任与依靠。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受益者亦是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完全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只要充分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的问题先由群众解决,群众的矛盾先由群众化解”,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水平是可以相信的。“举牌哥”、“拇指妹”等的出现,都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成熟的、理性的、善意的,予以善待,可以实现善治。

  转变职能是一场行政变革。创新社会管理对行政体制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转身机会。改革开放30多年,政府的职能有所偏侧——经济职能被逐级放大,社会管理职能有所忽略,“越位”与“缺位”并存,导致政府职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异化。社会建设与管理,呼唤“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告别“全能政府”。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建设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逐步简政放权,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就让市场调节;社会组织能力的事,就让他们去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创造力和自我管理水平,为政府“减负”“卸压”。

  转变方法是一场管理变革。民生始终是社会的平衡器、稳定器,只有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搞社会建设,首先要顺民意、抓民生,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赢取民心。汪洋书记报告强调“三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基本民生”,由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为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指明方向。如果说“底线民生”是兜底性民生,“热点民生”是突发性民生,那么“基本民生”则是普惠性民生,解决起来困难更大,需要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

  知变者生,善变者强。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以最敏锐的触角感知社会,以最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才能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抢得先机,取得主动,把社会建设好,管理好。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