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孤云:谁挖掘了“达芬奇”的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2日10:12  青年时报

  如果法制不完善,那么有必要从立法上填补漏洞,假如监管存在缺失,那么就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无论如何,在对与错、罪与非罪之间应当划出一条分界线,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奢侈品牌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事件仍在发酵。这边,上海一律师事务所正准备发起针对达芬奇的集体诉讼,索赔金额将达4000多万元。而另一边,达芬奇公司目前对相关理赔问题仍未给出明确答复,专卖店表示不接受无条件退货。

  达芬奇家具动辄数万,如果接受无条件退货,势必会让这家公司面临倒闭危机。而另一方面,消费者如果要走诉讼程序,或者把购买来的商品送检,都是很繁琐的事情。由此可见,索赔程序繁琐,消费者维权难,这或许是达芬奇公司至今依然“嘴硬”的一个原因。除非有关部门明确公示达芬奇存在欺诈行为,否则这场风波最终将以何种形式收场,恐怕还有待观察。

  类似消费陷阱还有很多,不独一家如此。这大概也给了达芬奇公司拒绝退货的一些底气。事件曝光之初,微博上就有人认为,这种“出口转内销”的营销模式实属常见。还有人指出,这不过是竞争对手之间互相揭老底的又一案例。可见,许多消费者不仅对国内市场的产品质量及其服务不信任,也已对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失去信心。在这样一个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市场交易规则被严重扭曲的消费环境中,达芬奇家具被曝光后仍然死撑着不肯接受退货,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因此,从达芬奇涉嫌造假事件中,还应好好反思其之所以产生的社会根源。如果我们把眼光转向过去,便可清楚地看到,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内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一直就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和完善。实际上,很多国内企业就是在一种鼓励欺骗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而消费者也是在被欺骗和被欺负的市场环境中走过来的。

  改革开放伊始,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头上大多戴着“红帽子”,名义上都属于集体所有。回头来看,这不仅给以后的所有权争议埋下了隐患,而且还是在公然鼓励一种虚假作伪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后,随着各种外资、合资优惠政策出台,国内出现大量的假合资公司,而这种企业却受到地方政府支持,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不得不说,这种欺骗和造假行为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甚至备受推崇。时至今日,处于时代最前沿的IT行业,也还存在着所谓的协议控制模式,而这种模式却得到政府部门的默许。

  上述种种,对于企业来讲或属无奈之举。但对立法和行政部门而言,这无疑是在鼓励企业制伪造假。如果法制不完善,那么有必要从立法上填补漏洞,假如监管存在缺失,那么就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无论如何,在对与错、罪与非罪之间应当划出一条分界线,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淘汰作恶作伪的企业,让正当的企业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空间。

  就此而论,与其说达芬奇之类的企业利用了消费者追求奢华的心理,不如说这些企业因缺乏必要的市场监管,且又长期浸染于不诚信的市场氛围之中,所以干起这种挖坑让消费者往里跳的欺骗行为来,才显得如此理直气壮。到这里,不说大家也明白,参与挖掘这个消费陷阱的,当然不光是“达芬奇”这种企业。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