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千帆:挪威血案凶犯注定成为人类公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09:09  大洋网

  作者:李千帆

  32岁的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注定成为“谤满天下”的人类公敌。新华社26日最新报道,将挪威22日发生的爆炸以及枪击案造成的死亡人数修订为76人,受伤人数修订为83人。虽然比此前数据有降低,但是挪威遭此浩劫,举世仍感震惊。整个国家已经进入事故善后处理阶段,当地时间25日12时,挪威在奥斯陆市中心的大学广场宣布举行哀悼仪式,聚集在广场的上千名哀悼者和挪威市民肃立一分钟,全国列车停驶,全民用虔诚的心,祈祷遇难者安息,受伤者平安。

  按照文学化的描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近百生命在极度慌乱的瞬间陨落,童话般的世界变得血肉模糊,挪威血案无疑是悲剧中的悲剧。原本在多数人眼里,生活在挪威、瑞典、芬兰这样的北欧国家,是令人羡慕和企望的,特别是在追求民主平等的主流价值观之下。挪威这样一个美丽、富庶、宁静的国度,纵观历史,也鲜有大的天灾人祸,如此规模的伤亡堪称国难。

  于是,我们看到,挪威民众的愤怒一股脑地被激发出来,并且不断聚合,形成一股巨大民意,正对既有的法律体系造成冲击。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挪威多数民众认为最高刑罚21年的规定应该做出修改。如果布雷维克最多只坐21年的监狱,就相当于平均杀1个人只坐83天的牢,判得太轻。甚至有人指出,出狱后布雷维克也就50多岁,如果想“继续杀人”,还是可以做到。一致要求修改法律对布雷维克判重刑,说他根本没有权利继续活下去。

  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起恐怖袭击案都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针对无辜平民的袭击,主犯永远都不会得到人道主义的赦免,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逻辑也永远适用。但是,理性地讲,对一个人的道德诛罚是有局限性的,个体之幸源于社会和国家之幸,反之亦然。只有把个体案件放在宏观环境中进行剖析,才能得到更为本质化的答案,以期救治得病的整体。

  我想,这也是远在东方的我们对此案予以极大关注的主要理由。此间,有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看,布雷维克的动机最有可能与其“极右翼思想”有关。虽然他本人声称一切事情都是个人所为,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事件背后有宗教极端组织,或外国势力影响的可能性,需要等待进一步地调查。这起爆炸袭击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布雷维克身上反映出来的“非暴力不合作倾向”,他的辩护律师称,布雷维克自认为其所作所为确实“骇人听闻”,但是他又觉得采取行动“很有必要”。这已经明显超出了法律与道德的风险控制范围,在此基础之上不管是他在互联网上张贴反穆斯林的言论,还是极力反对不同文化共存的主张,都不令人感觉稀奇。这样一位“血腥杀手”的形象,在互联网上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不能让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否则就可能演变成人道主义的灾难,谁都可能成为受害者,甚至是社会问题的殉葬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挪威爆炸枪击案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