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彬:调查不应止于事故原因本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9日08:41  东方早报

  早报评论员 沈彬

  7月28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温州看望动车事故受伤人员,并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由国务院总理在事故现场答记者问,这是极为罕见的,体现国家最高层对此次事故的重视。

  温总理向记者表示:国务院已经成立独立事故调查组,会做出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我们要求事故调查处理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公众期待:调查不应止于事故的原因本身,还应对事故的救援过程、恢复通车决策过程、赔偿程序,给一个“负责任的交代”。正如温总理所说:社会和群众对于事故的原因,对于事故的处置工作有很多质疑。调查组的调查结论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对得起长眠在地下的死者”,那么调查范围就不应止于“7·23”事故的原因本身,而应像调查组组长骆琳说的那样,“绝不回避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关心和热议的任何一个问题”,触及事故救援、处理程序,将教训上升为制度化的改进。

  调查组要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就需要为公众解答以下的疑问。

  首先,事故的现场处理是否过于“匆忙”?

  事故发生在23日晚8点半许,次日4点,消息称有关方面就宣告“无生命迹象”,引发公众质疑。而就在温总理来到温州的当天,之前从未发声的“铁道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前线指挥部”负责人,就向新华社否认他们停止过救援。这位没有具名的铁道部“前线指挥部负责人”,推翻了之前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生命奇迹”说。

  温总理说:事故处置的最大原则就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对可能还有幸存者的16号车厢,应像温州市特警支队支队长邵曳戎所坚持的那样——原地清理,而不是先吊离铁轨后搜救。

  调查结果应该向公众释疑:事故的救援有没有停滞过?这是否加重了伤亡情况?更应在制度上有所完善:在类似的特大事故中,该形成怎样的组织、决策机制?决策程序如何?如何向公众公开决策?决策失败应如何追究责任?

  其次,与救援时间仓促相关的问题是,本次事故发生34小时之后,就恢复通车了,这有没有影响救人和事故调查?

  胡锦涛主席在事发后当即指示:要把抢救人放在第一位,温总理也给铁道部负责人打电话,只说了两个字——救人。可见,“救人”是高于恢复通车的最高价值。

  但在过去类似的事故处置中,铁道部的“抢通”驾轻就熟。去年5月23日凌晨2点,K859次列车在江西境内因山体滑坡而发生脱线事故,当晚9点已经恢复通车,此时重新铺设的接触网电缆刚进入调试阶段,当时铁道部也对车厢进行了“切割”。

  而2005年日本的福知山线脱轨事故中,调查组在现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长期停运,损失超过2亿日元,整个事故调查花了2年,最终调查结论细化到每个死者的死亡、伤者的受伤原因,每节车的伤亡状况,用无数事故现场照片和制图再现了事发时的种种细节。

  所以,对中国式的高速“抢通”应有所顾虑,这有没有影响对本应放在第一位的“救人”?生命不应为通车让路;鲜血不应折入铁路发展的成本中。

  其三,是埋车头问题。事故第二天下午,现场就将部分车厢破拆,将车头埋入土中。而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对此的解释是:清理场地,方便救援。26日深夜,车头被重新挖出,现场被清空。

  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刘铁民直言:如此快速处理,不慎重。如今,现场的土里还残留了大量火车碎片,这些本是重要证据,却只能任由当地村民当成废品在挖掘。为何要埋车头?为何又深夜挖出?调查组的调查应解答公众的这些疑问。

  其四,是赔偿标准,即使铁道部没有搞所谓的死者家属“早签协议”有“奖励”,目前《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定的17.2万元赔偿上限,也远远不能补偿铁路事故对受害者家属的伤害。与其以“一次性生活补助”、“爱心捐助”的名义搞“法外施恩”,不如直接修改铁路运输赔偿限制。

  此外,京沪高铁开通一个月不到,故障频频发生。对高铁、动车整体的防雷电系统,有关方面应做出重新评估,用充分的证据和切实有效的整改去说服公众:中国的铁路是值得信任的。

  死者已逝,生者还在铁路线上奔走,那么就需要有关方面给出一份安全承诺。这份承诺的前提是全面查清真相。公众期待国务院调查组的调查不止于事故原因,还包括救援、通车等事故处理全过程。只有回答了公众的这些质疑,中国铁路才能轻装上路。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