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红昌:“汉语四六级”是急功近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08:30  东方早报

  罗红昌

  中国人逐渐患上文化上的侏儒症,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钱学森之问”是大家所默认的;选秀选手不知古典名著的现象是频出于电视屏幕的;知名的清华大学的顾校长在赠礼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读错诗句之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更有甚者,故宫博物院也学会了在家门前自摆乌龙,锦旗上赫然写着“撼祖国强盛”。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的“汉语能力测试”试点工作,也就是坊间流传的“汉语四六级”,似乎是为此开出的一剂猛药。初闻之,是喜,毕竟国家开始重视国人素质下降的毛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关部门还是看准了脉的;但细思之,是忧,汉语四六级会是仙丹妙药乎?

  怀疑之一是,汉语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不明确。一般说来,语言水平考试都针对外语学习者,因为根据语言学家的共识,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每一个人,不管高低贵贱贤愚,一般都会流利使用母语,因此不必测试母语水平。至于文盲,只是不识文字、不知典籍而已,非是不会说话。如此,不知汉语能力测试主要考核的是说话的能力,还是对文字、典籍的了解程度?如果是前者,就不必考,也考不出真实水平。因为,每一个母语使用者的权利是平等的,不能用专家的标准答案去限定其他母语使用者的独立自由的思维。假如韩寒去参加这一考试,可以想象,“杂的文”这说法就不会出现在标准答案里。2011年的热点之一就是某位记者的文章被选为福建省高考阅读题,本人自己做题,大概只能得一半分数。进行多年的高考都会闹出如此的尴尬,那仅“研发历时三年”的汉语能力测试,如何让人相信一定靠谱呢?我们也有理由谨慎地怀疑,这可能会成为限制思维的另一种应试模式。

  另一种怀疑是,汉语能力测试能否收到提高汉语水平的实效?从坊间赋予其“汉语四六级”的名字,就让人想到,大学校园的许多学子,仅仅为了一个“英语四六级”证书,浪费青春,结果仍没把英语学好。而更坏的结果可能是,“汉语四六级”最终变得像英语四六级一样,促成一个庞大的考试产业。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设想——“对媒体工作人员、教师等就需要用六级考试去测试”—— 我看到了未来可能的产业链。

  公正地讲,在国人整体文化素质下滑的背景下,汉语能力测试的推出,的确有很大意义,不过此事有关百年大计,必须慎之又慎。从国外经验来看,半个世纪前美国的“零点项目”值得借鉴。上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卫星先上天,美国反思其教育失误,哈佛大学做了“零点项目”研究课题,结果发现:美国科技教育一流,但文化艺术教育却落后于苏联;两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美国落后。从而,哈佛开发了“多元智能理论”,不再灌输单一评判标准。其实这解释了“钱学森之问”;中美相比,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我们的教材是艰深的,但我们培养的只是考试机器,背后的实质就是我们太急功近利。当初美国发现教育在文化艺术上的失误,却并没有推出什么考试,这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作者系文字学博士)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