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俊生:证券报很像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09:12  学习时报

  2011年7月,一家证券专业报纸度过了创刊20周年的纪念,报社印制了一本精美的纪念册,随报发给每一个订户。在这个纪念册里,这家报纸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回顾了报社成长壮大的历史,每一个读者翻阅之下,都会深深地感受到报社发展之神速。

  这家证券报发展壮大的 20年,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 2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社会急剧转型的 20年,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几乎都出现了新的排列组合,证券报所在的报业也不例外。20年里,有多少报纸因为失去了市场而难以生存,最终淘汰出局,唯有证券报,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它犹如一个“不倒翁”,活得有滋有味。证券报的制胜秘诀是什么?这本纪念册里没有介绍,但是,只要看一看证券报的报头下印着的那句“广告语”,就可以猜出其中的奥妙。中国仅有的几家证券报都是以“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的身份出现于市场的,很显然,是这个由政府行政机关赋予的特权给证券报创造了滚滚财源。

  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要按法律规定完成信息披露,这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则,中国资本市场对此自然也有周密的规定。但是,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上,中国资本市场却比国际市场多了一道程序,上市公司所有的信息披露文件必须在由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报纸”上刊登,才为有效。这使得证券报不用通过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就得到了巨额的利润。在这一点上说,它很像我国泛滥成灾而饱受诟病的高速公路收费,高速公路上层层设置的收费推高了我国物流业的成本,成为当前催涨物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的道理,证券报信息披露收费对于资本市场流动性起到的也是抽离作用。最近两年一些上市公司发行的新股价格畸高,殊不知其中有一块正以信息披露费的名义流向这些证券报。如果说目前的新股发行体制已经成为蚕食投资者利益的绞肉机,那么以信息披露费名义稳获暴利的证券报,无疑是这架绞肉机上的一个齿轮。

  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的初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通过报纸这一载体发布,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那时候报纸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工具。但是,就在证券报出现的这 20年来,信息流播形态已经有了更快捷的途径,这就是网络,报纸传递信息的功能已经逐渐让位于新兴媒体形式。网络的兴盛不仅使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产生了改变,事实上也对证券交易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今天,那种类似茅盾小说《子夜》中描写的大呼小叫的交易场景已经成为绝响,更多的投资者选择的是静悄悄的网上交易,而他们接受市场信息的途径,基本上也是通过网络这个载体。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实际上已经多余。事实上,现在各上市公司的信息,都是当晚即已在沪深交易所的官方网站上刊登,有的重大信息甚至在信息生成时即已通过网络对外发布,第二天在证券报上再刊登一下,不过是满足了必须在报上刊登这一条陈年规定。如果一个投资者仍然满足于从报纸上获取信息,很难设想他能够在股市交易中稳操胜券。

  但是,这种已经落后于时代急剧变化的信息披露方式,目前却丝毫不见改革的迹象。证券报作为这种制度模式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可能有推动这种改革的动力。上市公司对这种信息披露费的付出毫无怨言,尽管按规定在一家证券报上刊登即可,但它们更热衷于把信息发布在所有指定报刊上。证监会作为这种制度的创立者,虽然已经感受到这种制度的落后,并在两年前创业板市场设立的时候做过一些改革,承认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披露可以通过网络,但在主板市场上却丝毫不愿让步。就这样,证券报、上市公司和证监会通过信息披露这个纽带,达成了利益的高度统一,证券报可以坐享权力赐予它的大笔利润,上市公司通过信息披露费的付出,实际上收买了舆论对自己的监督,而证监会则通过赐予证券报的这种“权力红利”,将本不属于它管理的证券报成功地收编为自己的舆论工具。我国资本市场建立 20多年来,造假公司前赴后继,但是却没有一家是由证券报首先揭露的。相反,它总是积极地根据证监会的意思,不断地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市场涂脂抹粉,媒体所应具有的监督和批判功能已经丧失殆尽。自然,这样的报纸只可能拜倒在权力的脚下,而不可能充当投资者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今天,中国资本市场仍在高速发展,但与这种发展不协调的是,很多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应有的治理,以至不断地需要投资者付出惨重代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必须加强,而不能放松,而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改革一切不适应当下市场形势的旧存的格局。作为监管部门来说,不能为了一己的功利需要而继续把证券报作为信息披露的指定载体,这种权力产生的指定带来的一定是市场关系的扭曲,一定是处于交易末端的投资者的利益牺牲。证券报通过寄生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制度性红利”获得了发展,但在它的另一面却是投资者的无谓付出,这种局面不应该再继续下去。如果说目前还不能马上废除证券报的信息披露指定资格,那么,可以做的一点起码是,在证券报大把大把地从上市公司收进信息披露费以后,它应该成为一张免费报纸,无偿提供投资者阅读。简单地说,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市场中的任何参与者都不能鱼与熊掌兼得,因为这是对市场经济原则的破坏。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