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擎:对文物保护的功能应有新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08:20  汉网-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肖擎

  继2008年故宫收藏的一级甲等文物在展出时被水滴淋湿受损后,近日,故宫博物院因文物受损再次受到关注。故宫博物院7月31日证实,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事故。

  故宫博物院近来多次书写反面故事。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博物馆,最顶级的文物保护机构,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文化象征,展品轻易失窃,错字贻笑大方,公共场所被指变私家会所,此次文物遭损事件,管理混乱、技术人员不专业、瞒报、公布受损瓷器为赝品等问题,再次受到质疑。

  故宫博物院是特殊的。但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如反应迟缓、不透明,却难言特殊。在这些方面,很难说故宫与一些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类似问题有本质区别,但问题的存在,确实使人对这家机构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文物是不可替代的历史见证物,是一个国家、地区历史文化延续、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些文物在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与珍稀程度,更成为人类共同珍视的遗产。就本质而言,文物不是一个物质概念,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坐标,是留存人类繁衍、发展信息的重要密码。

  文物在不同社会场景里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对待。比如在文物市场里,“文物”就是“古玩”,有的成为被直接交易的商品,有的则被视为奇货可居,成为被收藏的物件,与之相关的盗墓、文物贩卖领域,文物就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财富,带有很大的刺激性、冒险性;对普通公众而言,文物既可能是一个物质概念,也可能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对国家来说,文物的意义更纯粹,主要体现在留存历史、延续文明,不可想象如果“文物”在国家意识里等同于金钱会怎样。

  以此来看,人们之所以关注故宫博物院文物受损,不是因为国家损失了一笔巨大财富,我们少了一件稀世珍宝,而是一件文物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被破坏,文物本身的重要性受损。正是在此层面,人们对故宫博物院的诸种事后行为充满质疑。

  文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历史与文化传承下去,文物保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国民甚至人类留住记忆历史的载体。值得注意的是,保护文物是不是就要把所有“宝贝”集中到一个地方去,是否要“养在深闺无人识”,珍稀文物的垄断性收藏与保护,会否对国家和地方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状态带来不平衡?

  我们知道,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博物馆,也集合了大量珍稀文物,但十分注意文物保护的平衡性。很多文博机构在其他地方设立分院、分馆,藏品在国家级文博机构和地方文博机构间趋于合理的分配,人们能够方便地观赏文物,文物保护的理念、制度、管理、执行等等,都指向历史文化传承的本质功能上,传承的意味不只是收藏,更在于如何让它们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多个公约,中国在文化遗产方面的独有价值和内涵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故宫的问题已凸显出来,人们还将持续关注,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历史文物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文物保护的功能,应一并深刻反思。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