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慕朵生:国宝命运不是故宫的“家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7日09:21  新京报

  以内部规定应对监督,如何能替全国人民保护好故宫,收藏好国宝?

  故宫先是因“失窃门”、“会所门”、“错字门”系列丑闻受到批评,近又因“破损门”、“瞒报门”、“拍卖门”系列丑闻受到谴责,一时间成了被围观的对象,站在了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过失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卢浮宫就曾出现过法国画家柯洛名画《塞夫勒的道路》被盗事件,台北故宫国宝翠玉白菜也曾出现虫须残损事件,关键是他们坦承过失,采取积极措施保证“不二过”。但故宫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追问,除了证实管理存在漏洞之外,就如何处置“破损门”,对当事人不疼不痒的处理,依据的却是“内部管理规定”,什么“内部规定”却“不便公布”。这着实令人失望。

  在皇权时代,紫禁城身为皇帝的宫廷,高宅大院、壁垒森严,民众只有望宫兴叹的份,绝不敢公开议论。皇帝自认为“朕即天下”,更不用说“朕即宫廷”了。他完全可以凭借“家规”处置皇宫内一切事务,无论是人的生杀予夺,还是古玩字画、奇珍异宝的征集管理。

  不过,皇权时代早已作古,今天的中国正在迈向公民时代。在公民时代,“天下事非一家私议”,任何公共政策、公共机构、公共事件,公民都有知晓内情、参与决策的权利。尊重公民的这一权利,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机构的合法性来源。特别是在消极性公共事务的处置上,无论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傲慢,还是“此为内部管理规定”的搪塞,都无助于纾解公众的不满,反而会火上浇油,越烧越旺。

  故宫是中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馆藏着大批国宝级文物,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它,以至于关注它的一草一木和举手投足,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人们由衷地希望,在过度市场化、商品化、庸俗化的当下,这个文化的圣殿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雅和清新的文化品质。

  但是,故宫不仅丑闻频出,而且以“此为内部管理规定”对丑闻遮遮掩掩,拒绝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骨子里体现出一种“故宫事是自家私事”的陈旧思维方式,欲以“家规”来处置“破损门”事件,不仅有违公民时代的潮流与精神,更无助于改善管理。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样的运作机制,如何能替全国人民保护好故宫,收藏好国宝?

  无论如何,彻底抛弃以“家规”管理国宝的做法,公开“破损门”处理的依据和进程,详实回应新近爆出的“创收门”事件,即网友关于五件宋代书札被故宫拍卖创收的疑问,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是故宫重新赢得人们信任和尊重的前提。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已知或未知的“XX门”可能会愈开愈多,想关也关不上了。

  □慕朵生(旅美学者)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