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所陷入的质疑困境,正是公开透明的威力所在。如今,不公开透明不行,低质量低水平的公开透明也不行。
处在公信力下跌周期的红十字总会,决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确能收到公信力止跌回升的一时之效,至少此举能让公众相信红会公开透明的诚意。但是,公众通过验证不断发现它的问题,发现它在屡犯错误。红会原本表态称通过试运行发现问题、汲取意见、完善平台,这个说法目前不足以服众。
最新的低级错误来自玉树捐建医院项目,同样的总投资,面积却分别为1050平方米和5600平方米。最后经青海的红十字会“专门组成调查组赶赴玉树对项目、资金及信息发布各环节进行调查”发现,两所医院的面积都是1050平方米,原因是红会工作人员上报信息错误。
从同名同姓问题、震前捐款问题、捐少了查不到问题,到“工作人员统计错误”问题,捐赠信息发布平台问世至今的问题和错误已不少。这些错误和问题原本都应该考虑得到,或凭基本常识和能力就能防范,为何频繁出现在这样一个面向社会公众、自证红会清白、力推公开透明的平台之中?是没准备好就催生平台,还是仅仅为了应付公众试图平息质疑,抑或捐赠信息原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一个新技术系统的确都会经历“发现问题、汲取意见、健全完善”的过程。但错误不能屡犯,因为那只能说明本身的管理缺乏起码的规范和要求,暴露出内部运行低质、信息管理低能的弊端。这样的弊端不符合慈善机构基本运行法则,很难得到公众谅解,更难以重建公信力,反而会令信誉进一步降低。
红会所陷入的质疑困
境,正是公开透明的威力所在。如今,不公开透明不行,低质量低水平的公开透明也不行,漏洞百出、屡犯低级错误更不行。为今之计,红会当以专业精神和要求,建树慈善运行的基本规范,使每一笔捐赠都正确无误、详略得当、有据可查、查而解疑。我们期待平台所暴露出的红会低级错误,能够力促红会重回专业原点,以专业质量和专业水准一点一滴建立过硬的慈善信息库。由此,有权威正确的信息,加上公开透明的运行、公平公正的慈善实施,慈善机构才能树立起信息时代的公众信誉。
相关报道见昨天A19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