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伟:莫给务工子女入学打上歧视烙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1日10:37  南方都市报

  日前,广州番禺为外来工子女提供的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遭受“冷遇”,空置率高达近九成。根据日前出炉的番禺区2011年度外来工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的第一批名单,在1000多名申请者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仅占所提供名额数一成多。公办学校名额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眼中的“香饽饽”,如今咋就送不出去?是外来工不领情,还是门槛的设定不合理(8月31日《人民日报》)?

  据记者调查,大部分观点认为此举遇冷主要是条件有点“高”。来看这些要求:在番禺区连续居住满3年及以上,持有居住证;在广州地区合法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满3年及以上;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无政策外生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很明显,任何一条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都很难达到,更不用说必须三者俱全。例如,外来务工者少有办理居住证的,因为办居住证要花钱,能省则省已经成为务工者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怎舍得拿钱来办一个对他们而言可有可无的证?再如,一个连办居住证都舍不得花钱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个从事底层工作的务工人员,可能去参加社保吗?再者,还要不违反生育政策,可问题是有些农村务工人员就恰恰违反了生育政策。

  哪一条都像一道紧箍咒,哪一条都不容易通过。但正如专家所言:孩子已生出来了,受教育是他基本的权利。政策为何会这般不近人情、不合实际?相关部门称并非番禺给的机会太少,而是外来工忽视了“硬件”。换言之,学生入不了学只怪家长不早作打算,与政策制定没有关系。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通。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都达不到要求,这表明政策不接地气,没从实际出发。既然是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让孩子接受教育,而非找家长的是是非非。老子犯错儿受罪,政策制定上岂能如此做?

  如此高规格的入学要求,其实已经打上了歧视的烙印。在政策制定者看来,外来务工者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符合广州面貌,进而才能恩荫到孩子身上。他们制定政策的目的似乎不是让孩子入学,而是让他们的父母学会如何成为新广州人:起码得生活3年以上,起码得参加3年以上社保,起码不能超生,违反了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一个准“新人”,更不能让孩子享受平等受教育的待遇。这些条件实际上反映出广州对外来务工者的要求,而非对学生入学权利的保障。□曹伟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