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时报社评:不能总在无序监督中兜圈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5日08:12  环球时报 官方微博

  温家宝总理2日下午在考察国土资源部时称,我们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这样表态。人民监督政府,实际上是中国改革一个敏感、但已经在被各种力量不断推动着往前走的进程。

  围绕着“监督”,中国社会的各种争议甚多。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监督进程慢得像蜗牛,也有人认为这个进程“太快了”,甚至“已经失控”。这是一个很难产生权威评价的领域。

  中国舆论的批判力量显然已经与一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不仅有“建设性批评”,还有“对抗性批判”,批判者的政治出发点有时很像西方的“反对派”。中国的政治似乎在以“扩容”的方式包容这一切,尽管社会对此的看法相当分裂。

  批评性舆论和被批评的各政府机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不信任。一些批评者把每个具体问题都“上纲上线”,宣扬政府机构“必然是坏的”。被批评的政府机构则很少主动配合批评者,他们往往认为批评者不了解情况,“不专业”,对他们的工作形成了干扰。他们也经常把批评者的动机“上纲上线”,认为这些批评者的背后有“敌对势力”操纵。

  中国的舆论批评现在相当多,甚至多得有些“滥”,但政府和舆论的良性互动远未形成,批评的主力军未必是有经验、有水平的民意代表、媒体评论家或者学者,而经常是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上杂乱无章的牢骚或者口号。本该对批评及监督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和力量,反而常常处于沉默的状态。

  改变这个状况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付出各自的努力,包括彼此的理解和容忍。这显然不是政府把心胸放得更宽一些,再出台一个详尽的规定就能做到的。所谓建立一个“监督政府的制度”,用它来解决一切,是乌托邦。中国的事情永远都是实践的过程,需要一批开明的官员,一批有责任心的公众意见领袖,需要几个处理得比较好的公共危机,通过他们的示范,中国社会逐渐从“监督”这个领域里“乱逛”的状态,一步步走上正轨。

  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其实有了主动接受监督的“阳光做法”,但是没人理。发生官民摩擦的一些领域,舆论要求让监督“一步到位”,政府一时又做不到。这些都是舆论监督看似热闹,实际上有些“使不上劲”的表现。

  在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让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这应当属于政治上的“高科技”。苏联政权不被监督的前车之鉴,以及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监督过滥”的情况,都是中国应当避免的。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社会对它主动接受监督的愿望很容易信心不足,这方面出的“正常问题”,也很容易被过度解读,造成全社会思想的混乱。让“监督”有效并准确,实际是中国长期稳定的政治支柱之一。

  全社会都要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谁也不应把它简单化成一个口号,同样谁也不应因为它很难做,就固步自封,不思改变。推动中国进步的总是一些具体的人,他们抓住一些具体的机会,塑造历史在不同时期的里程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