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秦丹:正因“不可取代”,更要公开透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18:00  新民晚报

  秦丹

  最近,有几条有关慈善的消息,值得放在一起读一读。一是,22岁的中国留英学生姜晓彤,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万元,她认为“尽管中国红十字会近期的公信力受到动摇,但作用不可取代”,此次捐赠为检验“重生”后的红十字会;二是,民政部回应“七八月捐款锐减”称,“郭美美”事件后社会捐助总额与往年持平,但慈善组织确实受到影响;三是,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接收的捐款较之3至5月下降八成。

  这几条消息,都在说明公众对慈善的态度。一方面,即便是像姜晓彤这样靠打工挣“血汗钱”的留学生,也愿意捐钱支持慈善事业;即便在郭美美事件后,社会捐助总额也与往年持平。这些情况都证明,公众对慈善这种善意力量的敬畏感并没有改变,也从不曾放弃对慈善对象的悲悯之心。另一方面,在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成功挽回社会公信力之前,一大部分民众对向慈善机构捐献的态度仍有所保留。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像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无论在组织力量上还是专业支持上,都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另外,基于公众的慈善态度,以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专家认为我国慈善事业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正如姜晓彤所言,中国红十字会的作用的确不可取代。但不能因为“不可取代”,就可以不顾公众的慈善感情和希望变革的期待。公众对传统慈善组织长期透明度差的情况极度不满,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把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降到至低点,中国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无疑会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中国慈善组织应该以更加公开透明的姿态和完善的运作,重建公信。公众因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憋了一团火、一口气”,让大家平火消气需要充分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无疑首先就是“红会”等慈善组织在“浴火”中“重生”。可以说,郭美美事件打破了中国传统慈善运行机制的惯性。在郭美美事件后,中国各级红十字会中,有部分机构在网上公开了收支细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将捐款信息发布平台提前在7月31日试运行,加大捐款信息的披露力度。虽然因为匆忙上马,信息平台纰漏百出,其中公布的一些情况比如“巨额督导检查审计费用是否必要”等也引发争议,但中国红十字会毕竟迈出了这第一步。

  可这还是远远不够,以中国红十字会为首的中国慈善组织重拾公信,尚须“变危为机”,借郭美美微博事件等点燃的这把火,完成自己的“涅槃”,才能肩负起在中国慈善事业飞速发展阶段应有的作用。相信这不仅是姜晓彤的希望,也是中国善良公众的期盼。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公益机构管理制度的持续改革和不断完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