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写一篇关于各部委副部长分工的论文,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燕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向14个部委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副主任)的分管部门、兼职状况等信息。结果,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均拒绝公开,李燕遂于近日向法院递交了三份起诉书,对三部提起行政诉讼,目前还在等待立案。
信息公开是个老问题了,因为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不满,公民愤而提起行政诉讼的也不乏先例,但像李燕这样,直接以部为起诉对象而且一告就是三个部委的却绝无仅有。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8月,最高法刚刚发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表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5类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如果公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准确要求更正被拒的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当日舆论普遍认为,司法能动有助于信息公开走出瓶颈。而现在,作为最高法《规定》出台后的第一案,法院怎样反应和判决将对上述判断作出最有力的验证。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行政法专业的研究生的一句感言让人印象深刻。记者提问:申请过程中,哪些事情让你感觉沮丧?李燕回答说:“这些信息并不是敏感信息,但获取并不顺利,这些部委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特别谨慎。”是的,官员的职责分工,在科层制中堪称最基本的信息,如果连这点都讳莫如深,我们的词典中似乎也根本不必有“信息公开”的词汇了。但很抱歉,我们一些部门如李燕所说,就是特别谨慎,尽管你的公民身份是确定无疑的,但他还得核查你的身份,用狐疑的目光审视你要求公开的目的,仿佛公民知道了这点信息,就会天塌地陷一般。
李燕所说的“这些部委”为什么对一个基本而又普通的信息如此谨慎?说到底,还是一种习惯性反应,对公民习惯性地不信任。在有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那里,公民就不是养活他们的纳税者,更不是他们应该为之负责的人,而是必须着力疑忌和防范的对象。信息公开难,难在何处?众说纷纭但其实多是言不及义,解决公权力对民众的疑忌才是最要害的问题。
尽管阻力重重,尽管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但在像李燕这样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新生代公民面前,信息公开的厚厚壁垒最终还是要被冲破的。在李燕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锱铢必较的精神,对“特别谨慎”的权力部门而言,这种精神可能会让其极不适应,但正是时代之所需。如果多几个爱对权力较真的公民,权力的疑忌庶几有望得到消除。
在信息公开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公民锱铢必较,加上司法的能动反应,权力部门“打太极”的环境将日趋逼仄,到那个时候,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也才会渐渐走上正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