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距今已两个多月,不少人甚至早已开始担心,循着当下社会热点事件演进的某种遗忘定律,那个夜晚、那些时日的全民关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又有多少人在意?现在看来,很多人并未忘记!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7月28日上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国务院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表示,调查组要在“9月15日之前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争取在9月中旬向社会公布”。在此前后,国务院调查组的各项工作有别于此前涉事部委的不透明和拖沓,增加了公众对真相浮出水面的信心。
随着9月15日这个难得确定性节点日期的逐渐临近,互联网上满是与此有涉的倒计时期待。然而,时间已过,一切却悄无声息———什么情况?在公众的不解与不满渐次积蓄的当口,有调查组专家组成员向媒体透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调查的书面报告已经起草完毕并上交国务院,正等待审批。而国家安监总局政法司新闻宣传处工作人员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指“9月15日”的时间节点系媒体自行理解,并明确否认书面调查报告业已形成的消息,据其说法,调查组当时的表态只是“力争在9月中旬形成报告”而已。
围绕这样一个原本难得清晰起来的时间节点,居然也衍生出一场跌宕起伏的多幕剧,而所有的变化径自指向的,均是公众那份知情权利。研读上述几种说法不难发现,被官方指为误读的“9月15日”期限与调查组所认可的“九月中旬”之间,本就是包涵和嵌入的关系,即便是按照更为宽泛的九月中旬说法,也不过比前者多出那么几天时间而已。在此基调之下的所有细节争执,都不可避免地停滞于表象的纠缠。还有诸如“力争”这样的模棱修饰——— 相关解释会更便捷,因为我们确实很难将“力争”之类的保守措辞等同于明确的承诺。
而且,“形成书面报告”与“向社会公布”之间,还有太多可以腾挪的空间。此前媒体报道中关于书面调查报告出笼后向国务院报批的流程,可在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寻到依据,依据其规定,特别重大事故,须在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最长还可再延期30日。抛开调查报告须经审批方能公布这一流程争议不谈,即便是九月中旬如期形成了书面调查报告,在报批环节的“合法合规”时限就还有60日之多。而经过国务院批准之后是否立刻向社会公布,在全数收回向社会公布的节点式承诺之后,一切变得更加不可知。
越是在面对高密度公众围观的社会事件中,坦诚、高效、不遮掩就越发成为赢得信任的关键。而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官方调查报告,究竟什么时候能与公众见面?起码从字面看,有关部门在修正之后的表述空间中,确实留足了余地。
诚然,事故真相的最终浮出水面,速度也并非人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相较于快速公布的调查结论而言,扎实的调查报告可能更是不可或缺的。“7·23”温州动车惨案之前,德国和日本都曾发生过重大的铁路事故,而两国处理事故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998年6月3日,德国高铁发生了一场特大铁路事故,在现场救援和搜寻工作结束之后,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这是另一个有关事故真相调查的时间参照。但这一指标性元素的前提是,时任德国交通部长向德国公众保证:“绝不允许蒙混过关,不允许半点掩饰和含糊,一定清查到底。”并且在这五年的调查中践行这一承诺。
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必须得到坦诚的回应,这回应包含调查活动的不拖沓,但也同时涵盖对调查结论出台过程的质量要求。必须要有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调查报告,回应国民对于事故真相的知情诉求。在涉及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过程中,速度与真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可以等,只要等来的,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调查。速度与真相所共同依赖的前提是,调查机构所必须秉持的高度责任感与独立性。
那些所有曾经发生过的悲恸,是整个国家、所有国民无法抹掉的记忆。不忘记,是最起码的祭奠。因为它所持续消解的,会是最基本的权力交托与信赖关系。明白无误地开列时间表,在客观调查基础之上向国民坦承事故真相,已然是别无他途的惟一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