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社论:PM2.5宜尽快列入空气质量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8日03:57  新京报 微博

  ■ 社论

  PM2.5数据一旦公开,空气质量的数据肯定不会那么漂亮了。但空气质量的监测显然不是为了美化“政绩”,它的着眼点应是服务民众的利益。

  环保部近日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首次对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

  PM2.5,貌似很专业的术语,离我们的生活却非常之近。我们城市中常见的灰霾天气,PM2.5往往是主因,这些还不到头发丝粗细的1/20颗粒物,它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不仅如此,PM2.5堪称人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它成分复杂,多含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颗粒太小,它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从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

  PM2.5是空气质量的一个极关键指标,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空气质量监测一直只检测10微米以下的颗粒(PM10),未将PM2.5纳入,而实际上,PM10大多难以穿越人体的防御系统进入到体内,远比PM2.5危险性小。现在,PM2.5测定的国家标准终于发布,这意味着我们对PM2.5问题的正视,是个很大进步,希望环保部门再接再厉,尽快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

  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技术上不存在问题,目前不仅发达国家已将其列入,包括印度、泰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展了PM2.5的频密监测和发布。我们对PM2.5的监测和信息公开,关键在思维的障碍。

  毫无疑问,PM2.5数据一旦公开,空气质量的数据肯定不会那么漂亮了,污染天气将增加,“蓝天”数量会减少,这无疑将影响政府部门的政绩。2009年,环保部门曾对灰霾天试点监测,结果显示,灰霾发生的天数占所监测天数竟高达14.0%至57.8%,其中上海134天、深圳115天、南京211天。

  不过,空气质量的监测显然不是为了美化“政绩”,它的着眼点应是服务民众的利益。世卫组织曾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研究也显示,PM2.5浓度越高,呼吸系统病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高。PM2.5对人体的伤害是如此之重,但大多数人被蒙在鼓里,得不到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以采取有效的防范去规避这种伤害,这一现实明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和信息公开的精神相悖。

  PM2.5信息的空白只会让问题悬而不决,并继续恶化,而充分的信息公开才有利于PM2.5的治理。只有空气质量常敲警钟,才能给相关部门以鞭策,促进空气质量的治理,同时也推动公众的参与——PM2.5的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恶化的PM2.5数据会给民众以触动,拷问他们在污染防治中的责任,从而提醒更多人少开车,多选择绿色出行。

  PM2.5国标发布,意味着距离PM2.5最终进入空气质量标准更近了一步,但这个时间到底还有多长,依然未定。无论如何,我们期待这一时间能短些,短些,再短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2)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