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华伟:“筹钱”不是永远收费的理由

  □本报评论员 吴华伟

  “行程1600公里,共被收了5次费,一共是3.1美元”,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先生最近在美国的经历,这种经历引发了公众公路收费的热议。方先生引发的热议还没有消退,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人民日报》上有关“收费公路政策需要继续下去”的表态,又把公路收费的问题推向舆论的焦点。

  作为国家的公路管理部门,做出这种判断当然有根据,比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政策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采取收费公路的方式建设和发展高速公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等。但是也有民众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普通人的态度,并不是说“无理取闹”、“故意找茬”,他们的判断来自于直观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这些情况表明,不能总拿“筹钱”作为收费的理由,管理部门有必要考虑公众的直接感受,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回应民意。

  首先“收费站多”、“费用贵”是好多人的切身感受。比如,在“百度地图”中敲入“收费站”三个字,搜索后,在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显示了18900多个收费站,如果不放大地图,你根本分不清个数。收费站多,路桥费也就很高。有网民透露,从北京自驾到大连,一共820公里,费用是380元,约合每公里5毛钱。“820公里380块钱”和方先生的“1600公里3.1美元”一对比,当然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公众当然会有意见。

  其次,“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谁都能理解,但是公路不能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提款机”,甚至由于收费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引发了一些腐败案件。有些公路的还贷期早过了,但是还搬出种种理由照样收费不误。比如,北京市审计局200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总造价约10.15亿元的京石高速早在2000年已还清本息,到2004年底已盈余近6亿元。而北京市路政局却曾于2004年答复社会质询称,京石公路还清贷款本息的时间是2026年,还有8亿贷款没还清。什么时候能还完,成了一本糊涂账。更有一些高速公路已经被纳入了上市公司,成了母公司的“摇钱树”。上述情况并非个别例子,这让公众如何感受到公路的“公益性”?

  再者,交通费用过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据世界银行专门发布的一份有关中国高速公路的研究报告,在车辆通行费所占人均GDP的比例中,中国超过2%,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中国的通行费可承受性是全世界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如此高的通行费,不利于社会的物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水平,不利于应对通货膨胀。

  公路要不要收费?还要收多长时间的费?对于这样的一个民生问题,管理部门更需要听听公众的切身感受。据财政部的最新数据表明,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因此,在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背景下,再说“缺钱”、“筹钱”就有点太简单了。

  我们不否认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减少收费,但是这些措施与民众的预期和感受还有差距。在公路收费这样的问题上,有关部门还更应该考虑民众的要求,对于公路收费的情况要向公众做一个详细解释;能取消的,尽量取消,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收费下降的好处;暂时难以取消,也要制定一个时间表,从而对终结公路高收费乱象树立信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