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敏:官员信息理应向公众敞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2日08:02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 本报评论员 刘敏

  不久前,29岁的闫宁出任河北馆陶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有媒体估计,不出意外的话,在即将召开的该县人代会上,闫宁将去掉“代”字,担任县长。

  官员的任命与提拔向来受到关注,何况是如此年轻的县处级干部。不过,闫宁的工作履历、教育背景等相关信息,却晦暗不明。许多人,包括曾与闫宁共事的一些同僚,都很难全面获得关于他的资讯。馆陶县政府网站,不见他的信息;网友发布的相关帖子,被大量删除;记者询问当地所得到的说法是,闫县长的简历是机密,不便对外公布。

  如果有章可循,符合程序,有信服的理由,官员走马上任,甚或破格提拔,亦无不可。那么,闫宁一路升迁,是否做到了一路公示,公示期间是否收集到了民众意见,有没有认真对待,这是需要追问的。

  近几年,因年龄而创造政坛纪录的,不止闫宁一人,每一次都受到社会舆论的密切关注。就闫宁一事来说,人们希望获得有关他的更全面详实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可有可无的,官员信息不透明就谈不上民意监督。然而,馆陶当地有关部门,却有意无意地在拉开闫宁与民众的距离,制造神秘感和信息落差。

  现在常讲,要创造条件让民众监督政府,馆陶的做法,没有创造条件,不符合信息公开的规定,并且通过模糊信息而回避监督,甚至是屏蔽了监督。

  政治公开透明是共识,官员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已经变化,像以往那样,任命一个官员,民众被动接受一个结果,有关这个官员的有些信息可以公布,另些信息则不予民闻,公示结束就意味着信息窗口的关闭,民众很难持续知道这个官员的情况,越来越行不通了,不符合政治透明趋势。

  透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常态现象。在一些国家,哪怕最严肃的媒体,也会像狗仔队一样紧盯官员的一举一动,恨不能挖地三尺,不留一点信息“死角”。公权部门或官员本人若试图隐瞒,将不被大众信任,一些官员还因被揭了老底而仕途受挫,或黯然下课。这不是因为媒体多事,民主透明政治下,监督官员、监督权力本该如此,像闫宁这样信息不明的情况,在那些地方,可能是不可想象的。

  在对闫宁的关注中,有网友披露说,闫宁出身官员世家,近亲属中有两个厅级和三个县级干部;很多当地人也认为,闫宁仕途如此顺利,很可能与家族背景有关。这些说法暂时并没有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证实。不过,就算是真的,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政治家族现象,在世界政治范围内并不陌生,肯尼迪家族、甘地家族……这份名单可以开列得很长。家族从政只要合法合规,有据可查,信息透明,也能被包容于现代政治;其实即便中国古代,除了那些政治黑暗的王朝末世,政治家族系谱也未必是一本糊涂账。

  不能容忍的,是诸如萝卜招聘、招考黑幕之类的现象,这无非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政治版本,权力内部繁殖,阶层固化,不仅阻碍社会正常流动,剥夺了他人的公平机会,也是对政治生态的腐蚀和败坏。

  29岁的闫宁成为馆陶县代县长一事,不应继续迷雾重重,当地部门乃至闫宁本人都应主动向公众解释和答疑,这是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在于官员信息与民众绝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